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太史慈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江東著名將領,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
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
雖然江東東吳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其著墨不多,因此大部分只記得四大都督,稍微深一點的還知道十二虎臣。
江表十二虎臣全部是江東著名將領,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凌統、蔣欽、董襲、丁奉、徐盛、陳武、潘璋。
可是,不難發現,大名鼎鼎的太史慈竟然不在此列。
而太史慈何許人也?北海救孔融,箭無虛發,百發百中,單騎出入萬軍叢中猶如觀魚賞花。
後來又單騎遭遇孫策,而孫策又何許人也?江東小霸王,威名震天下。
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
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鬥,正與孫策對戰。
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繫於頸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
直至兩家軍隊並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
如此可見,太史慈乃當之無愧的東吳第一猛將,可為何不在十二虎臣之列,原因在此。
原來是因為太史慈英年早逝,而太史慈去世時候,天下還未三足鼎立。
至於電視劇中太史慈參加赤壁之戰後犧牲於逍遙津之戰純屬虛構。
正史中太史慈去世於公元206年,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逍遙津之戰是215年,所以太史慈根本不可能參加這兩次戰役。
三國鼎立,是源於赤壁之戰後,而江東十二虎臣則全部參加赤壁之戰。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三國誌陳壽沒把其列為十二虎臣,並非低估,相反是高度評價。
首先三國誌的吳書並非是東吳的歷史,而是吳地的歷史,就像蜀書從劉焉劉璋開始記載而不是劉備開始一樣。
既然是吳地的歷史,就要先寫吳地的幾個主要諸侯,孫家排在最前面,然後是劉繇他們。
太史慈被陳壽放在吳地諸侯傳裡面,而他的傳記結束後才輪到吳國的宗室、高級文官、都督,再往後才是十二虎將。
也就是說,太史慈不在十二虎臣之內,並非是低估,相反是高度評價。
還有就是太史慈和孫策關係匪淺。
太史慈和孫策曾經有過一場龍爭虎鬥,並且不分勝負。
等到太史慈被孫策打敗俘虜後,兩人更是惺惺相惜,孫策說太史慈:「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吳書寫到太史慈死前大呼:"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如此可見,孫策並非將其看做部下,相反是將其視為知己。
也正是因為太史慈和孫策的這樣一層關係,所以太史慈雖然在建安六年就病逝了,但地位依然遠遠高於江東十二虎臣。
太史慈在歷史記載中是少有的「美鬚髯」,即和關公一樣的長鬍子,而不是影視劇中常見的小白臉。
如此可見,太史慈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也是有原因的,這是陳壽對他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