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生地在山東,早年的時候父母就雙亡了,那個時候他才8歲。他的叔父諸葛玄把他撫養長大。後來隨著他的叔父去投奔了荊州的劉表。諸葛亮從小就好學,很早的時候就從師於司馬徽,兩個人亦師亦友,後來也結實了許多當時的荊州名士。一起談四書五經、天下大勢、治國韜略。諸葛亮在裡面最為出眾,你可以理解為那些人都是人才,而諸葛亮算得上是天才(年紀很小),最有王佐之才。本來劉表和諸葛玄就認識,人家還在荊州待了十幾年。這樣的人才竟然能被劉表給忽視了,也說明劉表確實算是個庸主。佔據荊州這塊寶地,一點作為也沒有,根本沒想著逐鹿中原什麼的,只求自己保住荊州就成。
諸葛亮的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就到襄陽的鄉下隱居去了。而其中以前一起學習的朋友,不少人感覺自己滿腹韜略。紛紛開始去尋找賞識他們的君主,想以自己的才華輔助自家主公建立雄圖霸業,成就自己的功名。最出眾的諸葛亮的卻沒有這樣,反而學起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來了。等待著自己的伯樂尋上門來。其至於為什麼選擇到襄陽去隱居呢?
筆者認為諸葛亮當時是有考慮的。首先,隱居鄉野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閒暇時間多還可以靜下來好好讀書。當時諸葛亮覺得沒有適合自己的君主可以輔助。乾脆等待時機,過生隱匿的生活。另外,荊州是南北的咽喉,而襄陽又是荊州的咽喉。這裡人流量大,常常聚集天下豪傑。可以伺機尋找自己的伯樂。後來是司馬徽和徐庶引薦諸葛亮給劉備的。要不是他們兩個人,或許諸葛亮就一輩子每天過著種種田,讀讀書的生活了。
好不容易有人慕名前來,雖說是漢皇后裔,該考驗還是得考驗。萬一是個徒有其名的江湖騙子呢,那連劉表也不如,豈不是要哭暈在廁所了。你來一次兩次還不行,我偏偏還得躲著你。裝作一副本事有沒有尚且不說就死清高的樣子給你看。非要等到劉備親自登門拜訪第三次,才給你一次面試的機會。沒錯,才只是通過了初試。還得和你草廬裡對坐,沏上一壺熱茶談談心,看看你人品如何,抱負如何。跟不跟你干還說不准呢。這樣看來,諸葛亮得有多心高氣傲啊?其實不然,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一般天才的做法在我們一般人看來總是有點瘋的。所以啊,諸葛亮當時是考慮了很多的,設置了重重考驗。
首先,你得禮賢下士、吸納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才能歸心。再者,你得胸懷大志按照我的路子走才能建立霸業。其次三顧茅廬的事傳開了,肯定在文武百官和底下的士兵們樹立起了自己的威信。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鋪了一條路,先取荊州,再取西川,外結東吳,北抗曹操,待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再用西川的糧,荊州的兵伺機圖謀中原。鋪好了路,具體怎麼走得我指導,完了監督你們堅持這條路走下去還得靠我。所以啊。諸葛亮必須在軍中樹立起僅次於劉備的威望,這樣才有足夠的話語權。這樣看來諸葛亮確實也是用心良苦,忠心耿耿。後來劉備死後,隆中的計劃沒有完成,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六出岐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衷心著實令人動容。
諸葛亮其實是想效仿高祖劉邦的路子,因為恰好劉備是漢皇后裔,收復天下也是師出有名。加上符合選主要求的劉備對他確實也是委以重任,千里馬找到了一個好伯樂。即使劉備沒兵、沒糧、沒城池。但是這個都是花點時間可以解決的。諸葛亮覺得建立霸業可謂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對走條路是充滿信心的。可惜的是,最終還是沒能如他所願,想必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了。其實,前十年的時局和諸葛亮預測的基本沒差。預測天下大勢,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讓你預測未來十年房價的走勢,你試試?西川有了,荊州出了點小問題,關羽守荊州沒守住。這其實也不能全怪他,東吳,曹魏都不是等閒之輩,加上當時襄陽還在曹操手裡,一直沒拿下來。失去了襄陽這個重要的關口,相當於荊州門戶大開,遲早也守不住。但是從這開始,諸葛亮的計劃就全部被打亂了。關羽、張飛都死在了東吳手裡,一下子劉備痛失左膀右臂,難掩其痛。一意孤行要舉全國之兵找東吳報仇。諸葛亮攔都攔不住,最終被東吳大敗,劉備也死在了白帝城。先帝崩殂對諸葛亮的打擊太大了,加上本來打下的優勢又失去了,這個時候再想去圖謀天下就基本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