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馬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天下混亂的三國時代,湧現了不少璀璨的英雄,他們的事跡如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三國英雄以諸葛亮最為完美,這一方面得益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熱捧,另一方面也是諸葛亮為人、治國、掌軍全方面優秀的原因。不過,一向以道德高尚、治國嚴謹著稱的諸葛亮卻有時候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其中典型的就是縱容法正。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連愛徒馬謖都捨得殺,卻為啥縱容法正作威作福呢?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明白諸葛亮這一輩子行為處事的基本原則,能夠體會諸葛武侯撐起蜀漢的艱辛。
馬謖是諸葛亮好友馬良的弟弟,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資治通鑒》記載「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由於劉備夷陵之敗損失了不少青年才俊,馬謖的存在讓諸葛亮更加的珍惜。加上,馬謖的兄長在夷陵戰死,諸葛亮對馬謖更是格外的照顧。因此,在擔任諸葛亮參軍期間,馬謖有機會得到諸葛亮的言傳身教,按照馬謖自己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
如此親近的關係,諸葛亮對馬謖寄予厚望。然而由於第一次北伐,「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馬謖過於自負,導致了街亭慘敗。這一次,蜀軍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不得不對所有人進行相應的懲戒。而對於街亭失敗的主要責任人下令處死「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儘管在這個事情上,有蔣琬以蜀漢缺少人才為由請求,諸葛亮也還是沒有饒過馬謖。
可以說,處死馬謖並沒有太多的爭議,因為諸葛亮一直堅持以法治國,是一個典型的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在他的治理下,蜀漢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儘管諸葛亮的法非常的嚴苛,但因為公平,所以大家也都沒有怨言。諸葛亮治理蜀漢,法是其根本。馬謖犯了大錯,諸葛亮依法治罪,這符合他自己的原則。
縱容法正
可是,如果瞭解過法正的人,可能就會為馬謖鳴不平了。法正是劉備入川後最擅長奇謀之人,為劉備奪取益州立下了大功。而作為益州親劉派的代表,自己又能力出眾,自然得到了劉備的高度認可。於是,在劉備的重用下,法正成為了僅次於諸葛亮的人物。
據《三國誌》記載,法正為人睚眥必報,而且喜歡公報私仇,「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對於一向高潔的諸葛亮,堅持以法治國的諸葛亮,這一次卻並沒有以法處置法正。當時雖然有人彈劾法正,「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但諸葛亮卻並沒有選擇處置法正。
那麼,連自己愛徒都捨得殺的諸葛亮,難道會捨不得殺自己的隱形政敵法正(法正當時已深受信任,如果不是早死,以劉備對他的喜愛,地位說不定能高過諸葛亮)嗎?顯然不是不捨得,但是卻實實在在的縱容了法正作威作福。
馬謖之過確實很大,但在蜀漢後期人才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有大臣求情的情況下,並不是非殺不可。法正雖然觸犯了諸葛亮制定的法,但諸葛亮不說處罰,連基本得勸都沒有,而是直接縱容。諸葛亮對告發法正的人回答中有一句「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這是非常直白的允許法正有特權的意思。
那麼根本原因在哪呢?且聽小編仔細道來。其實諸葛亮以法治國、處死馬謖、縱容法正,其實很明顯不是從什麼陰謀論或者弄權的角度來出發的,這兩種陳詞濫調都解釋不了諸葛亮的這一詭異行為。諸葛亮一直以來為世人崇拜,原因就藏在這裡面。諸葛亮的行為準則是從國家大義的角度出發,怎麼樣做對國家更有利,他就會毫不猶豫的去做。
原因剖析
第一次北伐,正是嚴明軍紀之時,蜀漢本來就弱小,如果因為馬謖是自己的愛徒就不處置,這讓辛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怎麼想?諸葛亮以後還怎麼帶領這支隊伍?所以,第一次北伐,殺馬謖是毫無爭議的。而縱容法正,也是出於公心。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極度需要益州人的支持,而且需要有奇謀之人替劉備出謀劃策。至於作威作福,只要不傷根本,本來就是可大可小之事,諸葛亮犯不著因為這種事情觸犯法正。因為法正本來就是睚眥必報之人,只能哄著,才能對國有利。
如果拋開諸葛亮的身份,僅僅從個人隨心所欲的角度出發,那麼別說一個法正,就是關羽、張飛犯法,一樣照辦不誤。但作為治國的丞相,諸葛亮是不可能去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行動的,只能是事事以國家為第一考慮對象,取大義而棄小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