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怎麼樣的制度?曹丕改制有何影響?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九品中正制是怎麼樣的制度?曹丕改制有何影響?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九品中正制的介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選擇官吏一直以來都是封建王朝非常頭疼的事情。從秦始皇創立大一統王朝,一直到清王朝覆滅,這兩千餘年來,選拔官吏的方式大概分為了三種: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舉制。

01第一種,兩漢時期的察舉制。

察舉制的創立者並不是漢高帝劉邦,而是漢武帝劉徹。在漢武帝之前,秦始皇之後接近一百年的時間,一直使用世官制來選拔官員。

世官制就顯得十分直白了,大家族成員世代為官的意思。也就是說只要你的家族沒有倒台,那麼這個家族中的成員,隨時都有機會出來做官。

這種制度在先秦時期早就已經盛行,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基本都是採用世官制來選拔官吏。所以上層基本上永遠是上層,而底層也很難往上走。

秦漢初期其實也只能沿用這樣的制度,畢竟開國元勳略多,他們是開天闢地的那一撮兒人,特權是少不了的。

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世官制導致了嚴重的官場腐敗。剛剛親政不久的漢武帝決心發起改革,所以察舉制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任何一個王朝,都需要一個有魄力敢於改革的皇帝,漢武帝肩負起了大漢王朝的重任。察舉制最重要的一個科目,那就是舉孝廉。

所謂孝廉,也就是孝子廉吏。

孝,就是孝順的兒子。當時沒有女性出任官吏的習慣,所以一般指的都是孝子。

廉,則是清廉的幹吏,也就是清廉勤政,可沒有做官,但是在政府機構做事的那些小吏。

這是察舉制度中最重要的一個科目,選上孝廉以後,基本上就是平步青雲直奔中央朝廷的那種人了,將來至少也是個封疆大吏。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之。---《漢書》

為此誰都想要選上孝廉,最初是每個郡選擇一個人,可是到了東漢漢和帝時期,光以郡為單位選擇一人就不太合理了。因為有些郡只有幾萬人,而有些郡有上百萬人,差距非常大,競爭也就完全不同。

所以漢和帝做出了改革,將以郡為單位,改成以郡人口為單位。簡單來說,就是郡人口不到10萬人的,三年選一個孝廉。大於10萬不到20萬人的兩年選一個孝廉。20萬人口以上的郡則每年選孝廉,這裡又有劃分,20萬人以上不到40萬的每年選一個,40萬以上不到120萬的則每年選2個,達到120萬人口的每年選擇6個孝廉。

漢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所以選拔出來的官吏一定要孝順。可是孝順有標準嗎?當然沒有,於是乎有關係的找關係,沒關係的則隨大流裝著孝順。比如說漢朝的陪葬品為何如此之多呢?其實就是孝順的一種體現,誰家陪葬多,就認為誰孝順,於是乎大家恨不得砸鍋賣鐵把全家所有值錢的東西都埋在土裡。為此曹操可是發了不小的一筆橫財。

02第二種,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的兒子曹丕登基稱帝以後,發覺察舉制度已經不能作為一種公平公正的選拔官吏方式了。而且察舉制度太費錢了,把流通中的財物白白埋進土裡,那是多可惜的一件事呢?

所以為此曹丕聽從了陳群的建議,修改了察舉制,開始啟用九品中正制。那麼什麼叫做中正呢?這是一個職務的稱呼,相當於評委一樣,被選為中正的人就是該地區的中正官。

中正官的主要職責就是對自己本地的人才進行品評,中正官也是有等級之分的。每個州設立大中正官,而郡則設立小中正官。

陳群為吏部尚書,制九格登用,皆由於中正。考之簿世,然後授任。---《太平御覽》

最初中正官是由下級官員推薦出來,比如說州的大中正官是有各郡長推薦出來,這麼一來權力就落在了基層,這不利於高層把控全國的管理選拔。所以到了晉朝建立以後,大中正官的選拔,則是由三公中的司徒選拔,而小中正官則是由司徒選拔出來的大中正官進行推薦。

大中正官的職責重大,所以選拔出來的人必須是在朝中做官且名聲很好的人才行,他們被選出來以後,再由他們選拔小中正官。

那麼什麼叫做九品呢?有了大小中正官以後,他們會從朝廷那裡得到一份人才調查表,這份表格當中,就把人才分成了九個檔次。這九個檔次就是所謂的九品,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下下這九品。

這麼一來,但凡沒有在朝中做官的閒散人才,都有可能出現在這張表格之中。只要中正們通過某種渠道,認識並且瞭解到你,那麼你就會得到他們所打的一個等級分數,並且會做一個簡單的評價。

那麼很多人肯定說,這麼個選拔方式,主觀性是不是太強了呢?難道選拔官吏完全按照中正們的喜好去選擇嗎?其實還真的不是這樣,因為中正怎麼可能認識那麼多人才呢?他們必須要通過走訪調查的方式,才能得知人才們的情況。

也就是說他們瞭解人才的渠道,一般都是通過當地百姓們對這個人的評價,以及當地官吏們所描述的情況,做一個系統的整理,從而得出的一個結論。

就算當官的會說謊話,那麼百姓呢?至少百姓不會讓一個一無是處的傢伙,成為他們的父母官吧?這是當時高層所考慮到的問題。

03第三種,則是我們十分熟悉的科舉制度。

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了400年時間,魏晉時期過後,一直到隋王朝一統天下,全都是採取了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直到隋唐時期,建立了科舉制度,從此歷朝歷代都在沿用科舉制度。因為科舉制度實在是太合理了,相對於九品中正制來說,科舉制度最大的一個好處,那就是更加客觀。

制度只有客觀了,才能夠變得公平。當然了,千萬不要去跟開國元勳們比公平,人家那是有世襲爵位的,跟選拔官員不是一個系統的。

科舉制度給了千千萬萬老百姓們,一個入朝為官的希望。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讀書的確可以改變當時普通人的命運。

就算你讀書不是很好,只考了一個秀才。那麼你好歹不會失業,因為還有若干小孩兒都要考科舉,你至少可以成為教書先生,一邊讀書,一邊養家餬口,來年再去考舉人就可以了。

這種制度我們實在是太熟悉了,因為我們現代的考試制度,其實也是沿用了當年的科舉制度。高考考上一個好大學,相當於秀才過了門檻。

科舉制度裡面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秀才、舉人和進士。考上進士那就等於是鯉魚躍龍門了,這做官的門檻算是邁進去了。此外進士裡面的頭三名,又被稱之為三甲,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個人往往都能成為國之重臣,是歷代帝王都很器重的人才。

04曹丕改革察舉制為九品中正制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曹丕的行為,因為我們回過頭來去看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其實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主觀性太強。

任何規矩一旦主觀性太強了,那麼其中的貓膩也就多了起來。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度,看似是在舉孝廉,其實官位都被士族大家給壟斷了。

因為他們掌握了舉孝廉的權力,他們當然要推舉自己家族的孩子來做官。後來帝國高層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就不准他們推舉自己家的孩子做官。

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立刻改變思路,變成了互相推薦。也就是你推薦我們家族的人,我再推薦你們家族的人,這樣誰都不落空。

所以到了曹操主政以後,徹底廢除察舉制,開始了一小段唯才是舉的制度。所謂唯才是舉,也就是說不管你這個人品行如何,只要你有才能,只要你能為國家做出貢獻,那麼你就可以來我這裡報道做官。

這一命令轟動當時整個官場,大家習慣了察舉制舒適的選官模式,士族家庭們受到的打擊是最大的,因為察舉制不再是曹操選拔官吏的標準了。為此不少人開始打擊曹操,認為他有違祖制,這樣是行不通的。

很可惜的是,曹操手裡有軍權,他不在乎這些人的抨擊,依舊我行我素。當時曹操的聲望非常高,所以沒有人敢得罪他。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有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求賢令》

可是到了曹丕上台以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曹丕沒有曹操那種威望,他再用唯才是舉的方式來選拔官吏,別說皇帝,就連魏王和丞相的位置都坐不穩。

所以曹丕為了緩和自己和世家大族們的關係,採納了陳群的建議,開始啟用九品中正制。一個個士族高官們成為了大小中正,手裡掌握了選拔官吏的權力,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05那麼陳群的九品中正制真的只是在向士族集團妥協嗎?

毫無疑問,曹丕啟用九品中正制,那就是在向士族集團妥協。可是九品中正制的創造者,陳群是不是也是這個目的呢?他所建立的這個制度,真的跟察舉制沒有兩樣?屬於換湯不換藥嗎?

其實我們會發現陳群在建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其實就是希望選拔官吏更加合理。天下人才分為九品,大小中正負責評分。評分標準一般有這麼三種:家世、才能和道德。

道德和才能無疑是任何一個時期都看中的事情,可是家世為什麼會排在這裡呢?其實最初是為了保證官吏的學識達到一定程度。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舉賢令》

普通百姓在魏晉時期沒有機會去讀書學習,讀書的事情基本都被貴族們壟斷了,所以家世成了一項重要的選拔標準。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可以盡量保證所選拔出來的人,是一個飽讀詩書,且人品極佳,做事幹練的官員。只有這樣的官員治理地方,才能保證王朝的穩定。

當然九品中正制最讓人詬病的,就是選拔權依舊掌握在高層手裡,久而久之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但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士族們掌握了優越的讀書資源,他們的老師都比普通人要好一些,也不用為了生計而浪費時間,他們憑什麼就不能獲得更高的等級呢?

總結:科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優劣對比。

反過來看看後世很多人都讚賞的科舉制度,這是唯才是舉的典型,可是選拔出來的人,到底是何品行,這又該如何論斷呢?

如果選出來的是一個高智商的人渣,請問這樣的官員派到地方做父母官,你放心嗎?他們讀書很出色,考科舉一流水平。可是人品不行,魚肉百姓。亦或是他們人品尚且可以,但是才能不夠,不懂得如何治理地方,導致地方政務一片混亂,這又該如何處理?

科舉制度的確是惠及普通人的一項制度,所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追捧,因為這是普通人往上走的唯一出路。可科舉制度也不是沒有缺陷,這一點九品中正制中對道德和才能的考察就完美地彌補了這一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