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這個戰爭不斷的年代,除了出來很多優秀的軍事家,也少不了有勇有謀的軍團。戰爭是需要團隊合作的,正是有了這些優秀的團隊,才使得三國歷史更加的震撼人心。
1.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說到陷陣營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主帥高順,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
以忠誠聞名,呂布被平滅之後,一言不發而引頸受戮,這在反覆無常的呂佈陣營中頗為罕見,曹操對呂布手下無法勸降而殺的也只有他一人(陳宮是因為深知曹操底細,不能不殺)呂布的確沒有帥才,對高順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陣營的戰鬥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呂布的悲劇,也是這支精兵的悲劇。
2.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將,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劉備增援陶謙的時候,陶謙贈送了數千丹陽兵給劉備。後來隨著劉備轉戰千里的部隊,就是這支精兵。其餘的丹陽兵則在曹豹指揮下誘發了呂布奪徐州的戰爭,估計後來呂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陽勇士。但是顯然還有少許殘留在當地的丹陽兵,他們成為好生食魚鱉的廣陵太守陳元龍部下,就是這點兒丹陽兵,後來竟然擊退了小霸王孫策的渡江攻擊!從劉,呂與曹操的激烈戰鬥看,丹陽兵屬於東夷孓遺,基本就是一支廓爾喀部隊,能征慣戰,吃苦耐勞,有項羽子弟兵之風。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爭的驚濤駭浪。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揮官陳到,陳到,字叔至,汝南人,隨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後封亭侯,征西將軍,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誌》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後,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鬥力可見一斑。
這位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裡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於趙雲的悍將,這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將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只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歷史上「名位常並趙雲,俱以忠勇之將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將二人合併了,於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只好在趙雲的影子裡閃現了。
4.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只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只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將鞠義殲滅了。公孫瓚是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順便說一句,《英雄傳》記載,袁紹聽到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合:「雋×,盍為吾破之!」合自張望不言–那麼,張頜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紹軍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僱傭軍。
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僱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只是一個象徵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遊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
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台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曰軍中復員的台灣籍高砂部隊成員。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鵰的有利政策,就是徵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
為了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歷。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曰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讓人想起英國軍隊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營僱傭軍的場面。
6.虎豹騎
虎豹騎是曹操最精銳的部隊。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比如曹真、曹休和曹純。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將領,虎豹騎歷來由曹氏將領統帥,由此可見其重要。《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其精銳可見一斑。
虎豹騎的戰績:首先是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南皮之戰中,在戰場上殺死袁譚;接著又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時,在戰場上斬下烏桓單于蹋頓的首級;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長阪坡之戰中擊破劉備;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大破以馬超為首的關西軍團;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在下辯擊破張飛和吳蘭。
據《後漢書》曹操的軍隊最高指揮機關叫「霸府」,軍隊分三部分:中央軍(姑且這麼說,不是國民黨的)、地方軍、屯田軍。地方軍是州郡的守軍,屯田軍是邊防軍。中央軍分內外兩軍,外軍實際上是駐守在外但受曹操直接指揮的,中軍稱武衛營,是京城及皇宮的禁衛軍,是曹操的直屬部隊,通常10萬左右。中軍的中軍就是虎豹騎,是最核心的精銳,一部分保衛曹操及霸府,一部分常年留守皇宮,統領多由曹操親屬統領,稱領軍將軍,曹仁、曹純都當過虎豹騎的領軍將軍。例如《魏書九 夏侯曹傳第九》說曹純「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其他資料也很多,這個虎豹騎的確是存在的,而且肯定是曹操最強的軍隊。
7.西涼騎兵
我們習慣叫馬超的騎兵為西涼鐵騎,但是實際上西涼的騎兵基本都是輕甲,應該叫西涼輕騎。西涼輕騎有很強的機動力,這個和西涼出產良馬有很大關係,還有就是西涼輕騎的輕裝。西涼輕騎有遠程作戰能力,但不是使用弓箭,而是羅馬式標槍,這種遠程武器雖然命中率不如弓箭,但是因為質量大,可以給裝備重甲的士兵(包括虎豹騎)造成傷害。
另外,西涼輕騎的靈活機動,在平原作戰中可以給敵人頻繁施以騷擾,敵退我進,敵進我退,在敵出現鬆懈之時又可以突然發動小規模集團衝鋒,直接擾亂敵陣,甚至「斬首」。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要搶建土牆的原因。西涼輕騎中多有西羌和匈奴的士兵,使得西涼輕騎使用游擊戰法得心應手,只要不是攻城,在平原作戰(也就是潼關以西的雍涼,壺關以北的並幽)中,西涼騎兵很難在正面交鋒中輸給對手。
8.虎衛軍
曹操擁立獻帝后組建的軍隊,由典韋,許楮帶領,這些禁衛軍也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勇士,十分精銳。這支軍隊可謂是戰功赫赫,多次救曹操於極度為難之中。其戰鬥力之強悍無需質疑,碰到征戰的時候,常常率先衝鋒陷陣。典韋宛城護主時,手下十多個校尉「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而許褚的手下很多都是最初跟隨他一起投軍的俠士,隨軍征戰,軍功赫赫,不少人後來都得到了封賞和提拔,成為將軍,甚至獲得封侯。虎衛軍並不是用於衝鋒陷陣的那一類部隊,而是曹操的侍衛隊,就像是保鏢一樣。在《三國誌·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記載:「……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
從征張繡,先登,斬首萬計,遷校尉……」在這裡可以看出,在正史之中有「虎士」的記載,所謂「虎士」也可以理解為虎狼之士,即武藝高強之人。這些虎士都是由許褚統領的,而許褚後被封為虎衛中郎將,「虎衛」之稱便由此傳開。由此可見,演義中的虎衛軍就是由正史之中的「虎衛」之稱演變而來,大抵上應該算是演義作者的創作而賦予了這只由「虎士」所組成的侍衛部隊以「虎衛軍」的稱號。
這些軍團可以在眾多作戰小團隊中脫穎而出,自然是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也正是這些軍團的努力,才使得他們的將領贏得了多次戰爭,他們是需要被歷史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