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裔是三國史上一個不太知名的人物,但在蜀國的職務還是比較高的,不然《三國誌》也不會給他立傳。張裔出生於165年,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博學多才,又精明能幹,深得當時劉璋的器重。後來劉備佔據四川,也很重用張裔,任命他為巴郡太守。
張裔有段時間運氣不太好,任益州太守時,在赴任的路上竟然被叛賊俘虜,送到東吳孫權那裡,成了囚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諸葛亮恢復孫劉聯盟的政策,兩邊關係和緩,於是要求釋放張裔。在釋放前,孫權特意召見了58歲的張裔,還不忘諷刺了一下蜀國:「張先生,我覺得你們成都人風俗不好,卓文君一個寡婦家不好好守寡,卻半夜三更和司馬相如私奔。」
孫權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嘲笑西川人,表面上符合當時的道德取向,所以張裔不好為卓文君辯護,但是又得給家鄉掙回面子,於是機智地回答道:「卓文君固然不對,但她至少不嫌棄司馬相如貧窮,最終成了如意郎君的賢內助,比你們東吳境內朱買臣的妻子有眼無珠,嫌棄有才的丈夫要好。」朱買臣是江蘇吳縣人,屬於東吳境內,因此張裔舉了這個例子。
張裔並不直接為卓文君說話,他看孫權撿爛果子捏,就捏一個更爛的果子給他看,而這個更爛的果子就在東吳境內。對方想置張裔於道德低地,他就給對方一個更低的道德位置。這就是張裔的高明之處。當然,所謂的爛果子,是依據當時的道德標準而言。
孫權覺得張裔很了不起,「有器裔之色」,想扣住他在東吳當官,給自己效力。張裔對此很警覺,並懊悔自己沒有裝傻,「深悔不能陽愚」。為了防止孫權追過來,他一出門就立即上船直奔蜀國,等孫權清醒過來派人去追的時候,張裔已經進入蜀國境內,孫權方面的人終究沒有追上,「追者不能及」。張裔回蜀國後,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