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是因為人才缺失嗎 蜀漢後期為什麼會人才凋零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滅亡是因為人才缺失嗎 蜀漢後期為什麼會人才凋零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蜀漢後期人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蜀漢的滅亡,很多人認為他的滅亡就在於人才的缺失,在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第一次北伐是最有機會成功的,只要派兵守住街亭然後以此為根基逐步蠶食曹魏在攏右的兵馬,那麼諸葛亮則可以佔據攏右之後虎步天下。

要知道西涼士兵之凶悍就連曹操自己都心有餘悸,為了對付一個馬超幾乎出動了當時曹魏最精銳的部隊,還是用反間計最後才打敗了馬超。

然而在第一次北伐過程之中,由於無將可派所以諸葛亮只能用馬謖去守街亭,而劉備早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最終才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所以這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與其說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倒不如說當時蜀漢內部人才實在是匱乏,以至於諸葛亮只能用馬謖。

而蜀漢人才匱乏就源於那兩次大戰: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荊州之戰是損失了大部分的兵馬,而夷陵之戰的失敗是直接讓蜀漢的人才斷層,那麼夷陵之戰究竟損失了哪些人呢?

馬良和黃權

在當時劉備的荊州集團之中,有一個人需要特別關注,他就是馬謖的哥哥馬良。馬家是當時荊州有名的豪門世家,可以說兄弟五人都很有才華,馬謖雖然被劉備認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馬謖雖然不適合領軍,可是對於參謀等職務他也是可以的,這也是為何諸葛亮這麼信任他?

而在馬家兄弟之中,尤以馬良最為優秀,因此就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說法,而馬良雖然在領軍作戰方面不知道具體怎麼樣,可是和馬謖一樣,他是一個非常適合擔任參謀的人,在當初諸葛亮率兵進入西川支援劉備的時候,馬良特地寫信給諸葛亮闡明要害,諸葛亮也對他極為看重。

而除了參謀方面之外,馬良也是一個外交方面的大才,當年奉命出使東吳締結盟約,他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就連孫權也很禮遇他。

也正是因為此,劉備特地派他來輔佐關羽,希望給關羽出謀劃策,可惜的是關羽這個人太傲了,除了他大哥劉備誰的話都聽不進去,最終失了荊州。

而夷陵之戰時,馬良和劉備一起隨軍攻打東吳,由於陸遜的謀劃,劉備兵敗夷陵,最終導致失敗。

而除了馬良之外,黃權的投降也是劉備集團的一大損失。從蜀漢陣營來說,他們是各個方面都缺人才,尤其是謀士參謀,這方面也是蜀漢比不上曹魏的原因之一。

黃權本身是蜀中奇才之一,當時的劉備在內部有法正、張松等人作為內應,外部有諸葛亮等人強有力的支持,而且蜀中的山川地貌盡在劉備掌握之中,劉備這才能夠順利進入川蜀。

可是就算是這樣,劉備依然是用了三年才拿下川蜀之地,而對於劉備的謀劃,川蜀之中只有黃權一直在死命抵抗劉備,就算是劉璋投降之後,黃權還是拚死抵抗。

對於這樣一個大才,劉備本人也不捨得殺他,在曹操舉兵攻打張魯的時候,黃權立馬就向劉備建議,漢中不能丟,漢中丟了,川蜀就完了。

這其中的重要性劉備自然瞭然於胸,為了結束和孫權的對峙,劉備不得不和孫權簽訂「湘水之盟」率兵返回川蜀。

而當年夷陵之戰的時候,黃權本身就不贊同劉備出兵,可奈何劉備不聽,劉備也因為黃權不聽話就把他放在了江北抵禦魏國軍隊。

可後來劉備夷陵打敗,這就導致從江北進入川蜀的道路被吳軍佔據,黃權根本無法返回川蜀,於是不得已之下投靠了曹魏。

當劉備得知黃權投靠曹魏的消息之後也並未為難他的家人,因為黃權在關鍵時刻投降曹魏而不是東吳就說明了黃權的意志,因此在這之後還是如往常一般善待他的家人。

傅肜和張南、馮習

公元222年,吳軍追至夷陵道附近想要繼續追擊劉備,可是吳軍被一員大將擋住了,這個人就是當時劉備的保鏢傅肜。

由於夷陵一場大火導致劉備的軍隊全部被衝散,當時劉備身邊只有區區幾千人,而吳軍則有上萬人,因此在這個情況之下必須有人留下來斷後,而傅肜就承擔起了這個重任主動斷後為劉備爭取一線生機。

當時傅肜身邊已經再無士兵可以作戰,吳軍士兵重重包圍了傅肜,吳國士兵要他投降,他發出了一句「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之後力竭而死。

而在幾十年後他的兒子在陽安關之前也為蜀漢留盡了最後一滴血,可謂是滿門忠烈。

而除了當時傅肜戰死之外,劉備荊州集團的另外兩個青年張南和馮習都死於夷陵之戰中,他們本身就是劉備荊州時期的老人,劉備進入川蜀之前就已經跟著他了,也可以說是當時蜀漢的中生代人才。

在夷陵之戰時,馮習為大都,張南為前部將軍,可是陸遜的一把火直接把劉備夢想給燒沒了,而蜀漢的中生代人才幾乎損失殆盡。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諸葛亮北伐會這麼困難,荊州之戰讓蜀漢幾乎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馬,夷陵之戰又損失三分之一,而且更慘的是夷陵之戰後蜀漢的中生代將領以及謀士參謀大部分都死於那場大火之中,這就導致蜀漢人才斷層了。

以至於後來姜維北伐之時,他已經無人可用,統帥、先鋒、參謀姜維一個人全干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