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什麼劉伯溫的下場比諸葛亮要悲劇很多?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為什麼劉伯溫的下場比諸葛亮要悲劇很多?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劉伯溫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劉伯溫故里——南田,又稱天下第六福地。劉伯溫是歷史上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他輔佐朱元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大明王朝,被後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

可以說,在古代的謀士參謀中,老百姓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和劉伯溫。他們不僅智商高,還有一個很特殊天賦——能掐會算。也可以說,正是這項能力賦予了他們二人神話色彩。民間更有諺語說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這兩人的境遇如出一轍:一個是昭烈帝麾下的首席謀臣,被昭烈帝委以重任;一個是洪武帝手下的第一軍師,幫助明朝奠定了數百年的基業。兩人的結局都很淒涼: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在戰場上,劉伯溫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病榻上。

相比之下,筆者認為:劉伯溫的下場比諸葛亮要悲劇得多。

朱元璋穩定政權後,開始對手下的功臣展開清算,隨著早年一起征戰沙場的老兄弟越來越少,劉伯溫心灰意冷告老還鄉。劉伯溫隱居青田縣後,深居簡出十分低調。青田縣令聽說劉伯溫辭官回家,想要拜見這位開國元勳,幾次尋訪不成便喬裝打扮成老百姓,敲開了劉伯溫的家門。

兩人見面後,縣令隨即表露了身份,誰知,劉伯溫竟如驚弓之鳥,一口一個「小民」、「青天大老爺」,然後,將縣令送出家門。從這以後,劉伯溫更加低調,很少接見陌生人。

劉伯溫主動退出政壇,只求頤養天年,那麼,為何他仍未逃過淒慘的結局呢?

朱元璋曾經向劉伯溫請教官場現下的情況,劉伯溫說道:「楊憲雖然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是,卻沒有做丞相的肚量。身為一國之相,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碗水端平,把『義理』作為權衡利弊的準則,考慮問題時不能摻雜主觀意見,這一點,楊憲根本做不到。」

朱元璋又問劉伯溫,汪廣洋這個大臣是否堪當一用?劉伯溫說道:「他的肚量尚不如楊憲。」緊接著,太祖又提出胡惟庸,劉伯溫回答道:「若將國家比喻成馬車,那麼,丞相就是拉車的馬,如果,由胡惟庸來擔任丞相,我害怕他會將馬車帶翻。」

朱元璋思來想去,實在想不到更好的人選,便說道:「看來,我朝的丞相非先生你莫屬了。」

劉伯溫卻推辭道:「我也不是最好的人選,因為我太嫉惡如仇,又不喜歡繁縟的政事。如果聖上一定要讓我當丞相,恐怕會辜負聖上的美意。我朝疆域廣闊,普天之下何愁沒有相才,只要聖上多留心,肯定能找到合適的人選。不過,剛才臣提到的幾位大臣的確有缺點,不適合擔任丞相一職。」

時間驗證了劉伯溫的觀點,幾年後楊憲、汪廣洋先後因事獲罪。朱元璋本來就對劉伯溫能掐會算的能力心懷忌憚,想到早年與劉伯溫的談話更增加了朱元璋的疑心。

朱元璋想要除掉李善長,但是,又不想親自動手,便找到劉伯溫,請他做屠夫,劉伯溫拒絕了朱元璋的命令。後來,朱元璋羅織罪名想要加害李善長,劉伯溫勸諫道:「李善長雖然有罪,但他一生為我朝立下汗馬功勞,在朝廷的聲望如日中天,如果聖上殺掉李善長,恐怕諸將不會心服。」

朱元璋說道:「李善長曾多次排擠你,如今你還為他說好話?我除掉了李善長,便會任你為丞相。」劉伯溫跪下來對著朱元璋磕了幾個頭,說道:「此事萬萬不可!丞相是國之棟樑,更換丞相就是更換國家的樑柱,必須用結實耐用的粗木,若用細木恐無法支撐國家。」

從二人的對話來看,劉伯溫非常有自知之明。在一個疑心病極強的君主面前,有自知之明是好事,為何會成了害死劉伯溫的原因呢?筆者認為:劉伯溫雖有自知之明,但是,他屢次抗命不遵,讓朱元璋覺得受到了輕視,這才讓朱元璋起了殺心。

劉伯溫雖然是個儒雅隨和的文士,但是,他卻有一身傲骨。劉伯溫的性格極其剛烈,嫉惡如仇,與一般的讀書人截然不同。從史料中劉伯溫「貌修偉,慨然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來看,這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與梁山好漢無異。

劉伯溫善惡分明的處事原則,讓他在朝廷裡得罪了不少官員,前文中我們提到,劉伯溫曾多次遭到丞相李善長的排擠,完全是劉伯溫的性格所致。最終,劉伯溫在服用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病情逐日加重,一命嗚呼。

但卻因為朱元璋有借刀殺人的先例,所以,我們不得不懷疑劉伯溫之死與朱元璋有關。胡惟庸涉案慘遭滅門後,朱元璋為了斬草除根,處死了劉伯溫僅有的兩個兒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據。

明世宗嘉靖十年,劉伯溫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在這一年,劉伯溫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