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什麼同是投降於禁的結局卻迥然不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為什麼同是投降於禁的結局卻迥然不同?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戰役大家都不陌生,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的故事在民間也流傳甚廣。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津津樂道關羽的威震華夏、於禁的狼狽窩囊。有多少人想到作為此時此刻勝利一方的關羽曾經也同樣有過兵敗投降,屈身事敵的經歷。可結果卻是關羽的投降不但沒有成為他光輝一生的污點,反而給其留下了忠肝義膽的美名。而投降後的於禁之命運可謂是悲慘至極,令人歎息。

於禁投降為什麼不被世人所認可呢?

其一,於禁投降對不起曹操。可以說,三國時期,因為受到君主猜忌和排擠,或者不滿故主無能、選擇棄暗投明的降將們也不在少數。典型的例如張郃、姜維等,他們都是屬於在老東家那裡混不下去了,或是因為不受重用、或是因為受到同事排擠,才選擇投降的。後來事實也證明張郃得到了曹操重用,並且成為曹魏集團的重要軍事將領,他的老上司袁紹也確實沒有個好下場。那麼曹操對于于禁如何呢?

簡單介紹一下於禁這個人。於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根據《三國誌·於禁傳》的記載「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著名將領,太祖每征伐,鹹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簡單來說,於禁跟隨曹操多年,可以說是個相當有本事而且為曹魏前期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襄樊之戰時,於禁已經官至左將軍,受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此待遇不亞於劉備對於關羽、張飛。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對于于禁是給予了最充分的器重和信任的。而且曹操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英武善斷、豁達大度,用人各因其器,不念舊惡,不失為一代英主,也不存在什麼棄暗投明的情況。所以不管從什麼角度而言,曹操應該來說都是對得起於禁的。也正因為如此,曹操得知於禁投降關羽之後,才會發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的哀歎。

其二,於禁投降的同時,身邊卻有龐德這麼一個愣頭青作為對比。可以說,龐德的慷慨赴死,「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使得於禁投降的儒弱、失節一面進一步放大,兩人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陳壽對於禁的評價是「於禁最號毅重」,於禁曾經也是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然而到了晚年,卻反不如龐德,也許是因為人到了暮年,看待世界的角度也發生了改變了吧。

再來看看關羽的投降為什麼受人認可呢。

關羽被擒的時候,劉備投奔袁紹,當時徐州城破一片混亂,關羽很難得知劉備的具體去向。也就是說關羽是在不知劉備生死的情況下投降的,我們也就可以假設,如果當時關羽得到劉備已死的情報,很可能關羽也會選擇以死殉節。而令人敬佩和讚賞的還是他後來用行動回報了曹操的不殺之恩,捨棄榮華富貴千里迢迢重投一窮二白的劉備。用他自己的話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何謂忠義無雙?關羽展現出來的臣節甚至打動了極重人才、千方百計想留下他的曹操。關羽暫時的投降只是犧牲一時的名譽,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能真正回到劉備身邊,用一生回報劉備知遇之恩,無愧天地。

我們無法回到建安二十四年於禁投降的那一刻,同樣也無法得知當時這個老將軍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是無論是什麼原因和理由導致了他的投降,他人生最終的悲慘結局都使得我們惋惜和感歎。三國誌記載了於禁晚年的情況:「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謚禁曰厲侯。」

於禁一生征戰,出生入死,為曹魏立下功勞無數,而晚年卻得到了這樣的結局,不可謂不悲哀。在我們這個鍵盤俠叢生、人與人之間信任程度薄弱的時代,誰都能喊出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沒有經歷過戰亂時代的我們沒有資格用現代的價值觀看待於禁的一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