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與劉備是三國時期除了曹操外的另外兩位霸主,他們誰更能打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曹操不囉嗦
就如林俊傑歌中所唱,「獨自走下長阪坡,月光太溫柔,曹操不囉嗦……」曹操不願意囉嗦,理由其實也簡單,單論個人能力,另外兩個對手,著實不配與他過招。
曹操之政治、軍事和文化,超越劉備和孫權實在太多,而曹操的三樣能力中,又以軍事最次之。
除去征討黃巾起義軍,曹操的軍事首秀,開始於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就在這一年,曹操與董卓之將徐榮,大戰於滎陽汴水。
可惜,曹操沒能交上完美的答卷,由於兵力太少,他的軍隊被徐榮殺到丟盔卸甲,曹本人也為流矢所傷,所謂帥不過三秒,大抵就是這樣。
之後的曹操,便很少嘗過失敗的滋味。至建安二十五年,曹丞相逝世,30年的光景中,他親自指揮三十多次戰役,勝者佔了絕大多數,敗績不足十之一二。
除此之外,曹操還寫了軍事著述,即《孫子注》。書如其名,兵法是對《孫子兵法》的註解。歷史上註解兵法的人很多,真正被後人承認,且流傳於世的,曹操還是第一個。
且不說劉備與孫權,這樣的成績,在整個三國時期,恐怕也沒有幾人能望其項背。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他受到世人的唾棄,但古往今來的詩詞名家,對曹操從不吝讚美之詞。
讚美曹操最出名的詩句,出自主席之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魏武揮鞭」、「碣石遺篇」,寥寥數語,就刻畫出曹操之軍事、文學素養皆舉世無雙。
魯迅也說過,「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英雄是多少男人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對曹孟德而言,准入門檻而已。
刨除曹大魔王,孫權和劉備,從 「矮子裡面拔將軍」,他們兩人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劉備的荊州
打仗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看誰不爽就和人家硬幹,那是愣頭青所為,真正的統帥,講究以一場戰爭結束所有戰爭。
這便是所謂的「拐點之戰」。
在三國時期,類似的戰爭,譬如官渡之戰,奠定曹操的霸業;再比如赤壁之戰,促成了天下三分之格局。
官渡之戰與孫劉無關,赤壁之戰的實際指揮者是周瑜,劉備和孫權雖是老闆,榮譽卻屬於打工人。
於劉備而言,他人生中的「拐點」在荊州。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早已言明,荊州「北拒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連接中國戰略地圖上,最為重要的四大區域。
劉表是荊州最早的主人,他在文教工作上建樹良多,東漢末年的中原,群雄逐鹿,再無一方淨土,荊州卻相對安寧,是賢才和俊傑的樂園。
劉表是名士,卻不是好將士,豪傑也不待見他。而劉備的到來,相當於「縣長來了,青天就有了」,《三國誌》上記載說,「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劉備也愛這片熱土,從公元200年屯兵新野開始,至211年兵發益州,劉備在此生活了十年有餘。
公元211年,劉備入蜀之前,特意令「亮與羽鎮荊。」這個將相的組合,遠不如你我想像中光鮮,關羽督管荊州所有事務,而諸葛亮卻沒有實際職務。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兩人初一見面,劉備即把印信佩劍交給諸葛亮,命他號令三軍。現實卻總是啪啪打臉,據《三國誌》記載,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徵收賦稅的主管而已。
兩年之後,劉備甚至把打醬油的諸葛糧官調走,關羽終於成為荊州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
作為「出則同輿,入則同席」的兄弟,劉備應該很瞭解關羽目中無人的性格,他竟然心大到把戰略要地,完全交給關羽。
劉備取益州後,孫權曾向其索還荊州,劉備當然不同意,談不攏就打,孫權派呂蒙襲擊長沙等三郡,劉備也氣勢洶洶地殺回。就在劍拔弩張之際,曹操進軍漢中,劉備怕後院著火,不得已向孫權求和。
如此,荊州三郡都歸了東吳。
照理說,這多少算一種警示,劉備但凡警惕些,就不該再讓關羽獨攬大權。但劉備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繼續將餘下三郡交給兄弟,自己則回師益州,與曹孟德爭奪漢中去也。
劉備在漢中節節勝利,關羽也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他決定攻打樊城,以此向大哥獻禮。關羽不愧是著名將領,很快就拿下樊城威震華夏。
他在前方打的爽,後院卻吃了癟,呂蒙包抄關羽大後方,不費吹灰之力佔領江陵。
讀書人觀史到這裡,更多的是惋惜,惋惜的不是他關雲長,倒是一代名相諸葛亮。
巴山漢水本興劉,諸葛才華備贊留。
但得關髯師廣武,北州韓信在南州。
「但得」二字,言盡諸葛亮的無奈。實事求是地說,關羽之失,其罪卻在劉備,他在將領的任命上,犯了極大的錯誤。
劉備完全打亂了諸葛亮《隆中對》的節奏,本著破罐子破摔的原則,他之後向東吳宣戰,仗打敗了,劉備也就壽終正寢了。
「孫十萬」一戰成名
劉備不懂軍事,其實早有公論。陸遜說他「多敗而少成」,趙戩不是曹操手下第一流的謀士參謀,他評價劉備曰:「拙於用兵,每戰則敗。」曹丕算是小輩,在劉備眼中,黃口儒子而已,曹丕則直接對群臣說:「備不曉兵。」
後世的詩人劉克莊曾作《雜詠一百首》,詩作中有對劉備的評論。
華容蘆荻裡,一炬可無遺。
歎息劉玄德,平生見事遲。
劉克莊所歎者何事?劉備反應遲鈍而已。
劉備的軍事能力不算出色,孫權但凡努力一點,就不至於比他差。孫權用行動告訴世人,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孫權曾親自指揮大軍,不止一次地折戟於合肥。
一次失敗就算了,孫權為何不惜「數敗」,難道堂堂吳大帝,不要面子的嗎?
於東吳而言,合肥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
赤壁之戰是三國戰爭史上的奇跡,誰也不敢保證,曹魏再攻一次,東吳還能勝一次。孫權想要保障長江天險,必須把戰線推進到黃淮流域,所謂「守江必守淮」。
且不說孫權,後世的地理學家也有相似論調,古往今來的政權,但凡是坐鎮南方,「其時之盛衰,大約以淮南北之存亡為斷。」
至於詩家用語,更是言簡意賅,所謂「合肥一都會,世號征戰地。」是也。
孫權選擇北上的路線,經由濡須口入巢湖,最後至淮河,而合肥則是北上的必經之路。
拿下合肥,孫權便可無憂,進可問鼎中原,退能鞏固長江。
赤壁之戰後,東吳士氣正盛。公元208年,孫權親率雄兵,浩浩蕩蕩直抵合肥。他仗著自己兵多,按《孫子兵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的原則,孫權圍困合肥一百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