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265—316年)是中國一個朝代名,且具有政治意義,西晉君臣在政治上是得到北魏承認的,這點有別於東晉。晉武帝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晉,定都洛陽,區別於五代時的後晉,史稱「西晉」,又稱為司馬晉。西晉為時僅五十一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三十七年。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晉。
公元311年,劉聰領匈奴軍隊攻佔了西晉的都城洛陽,俘獲晉懷帝,西晉軍隊則在長安擁立愍帝,延續西晉政權。五年後,即316年,劉曜又率領匈奴軍攻破長安,愍帝獻城投降,西晉結束。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續建了晉朝,史稱東晉。
司馬懿專權全靠自己「隱忍」?
司馬懿能夠間接統治魏國是其自身的努力的結果。而之後的司馬氏是因為其司馬家族的龐大。
司馬懿這個人只是善於隱忍,也可以說成城府很深,極其善於隱藏自己,這點和賈詡很想像。在曹操時期極力的隱忍自己,雖然說曹操還是能看出此人的野心。但是只是告誡自己的子女,不會殺掉他。而司馬懿。到曹丕時期還一直被放著,到明帝曹睿時,開始被重用,最高到太傅。曹睿駕崩,和曹爽共同輔政,最後經過高平陵政變,司馬氏獨霸朝政。司馬懿早期善於隱忍,後期爆發。這個人的家族勢力也很龐大,河內司馬家,很有名的。
三國戰亂的局面不會產生太平時候的皇權獨尊、宰輔分權,只會形成一個強大集中的領導核心,這是大前提。無論曹操、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是如此。
曹操時期,司馬懿主要是韜晦,不露鋒芒。這時的曹操不可能把他當做心腹大患。由於當時曹操自己為相,大權獨攬,也不可能出現後來的司馬代魏的預兆。
曹丕、曹睿時期,新的領導核心形成,這是歷史的必定。司馬懿的地位逐漸上升,最後成為最高領導核心的成員具有偶然性,但從家庭背景(河內司馬家)、才幹、年齡等方面看只是正常的陞遷。
曹睿死後,他被共同輔政的曹爽架空削權,由掌控實權的輔政大臣變成有名無實的太傅,這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魏蜀戰爭隨著諸葛亮的死而告一段落,他的作用降低了。帝制要求臣弱君強,是正確的,但軍政一把抓的司馬懿肯不肯放棄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趕上曹爽實在不成器,司馬懿忍不下去,才有了高平陵政變,司馬氏專權,而此後曹魏司馬家族的鬥爭事實上一直沒有終止過,直到鍾會滅蜀才基本結束,這時的司馬家是司馬昭為政,司馬懿和司馬師都已過世。
所以說什麼都是一步步形成的,要是以為曹操就應該看到司馬家族將來會代魏,純屬扯淡。就好像要求美國的總統一上來就猜出8年後(假如他能坐8年)對立黨派將來誰會成為下任總統候選人而且一定會勝利,預先做好準備把他搞臭一樣荒誕。事實真相是:只要三國鼎立的大環境不變,就必定會有類似司馬懿這樣的權臣,是誰,會不會造反那就只有天知道了,除非代代皇帝都是像曹操本人一樣本身就是領導核心,但白癡都知道這絕不可能。
如果曹操殺掉司馬懿曹魏政權還會被篡奪嗎?
答案顯然無法確定,因為歷史事件的變因很多,有時候哪怕一個細微的改變都可能導致結局的全然不同,所以只能說,兩種情況下,曹魏政權還會被篡奪的可能性會降低不少,畢竟像司馬氏這樣的陰謀家家族歷史上雖有不少,但也不是隨處可見,更何況要篡奪一個皇朝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總的來說,如果曹操殺掉司馬懿或者司馬懿家族,曹魏政權被奪權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但可能性仍舊存在,不可蓋棺而論。
司馬懿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晉書·宣帝紀》),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晉書·宣帝紀》)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的業績和種種猜忍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晉書·宣帝紀》)!這是古代貶低司馬氏虛假言論,在兩晉時期有嚴格的避諱禮節,甚至不在兒子面前說他先人的名諱,裴松之在諸葛亮傳中評論:「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王導是君子,會勸導晉明帝效仿先人的仁義,他談論司馬懿父子的過錯是不可能的,況且司馬懿父子在曹爽、高貴鄉公事件中沒有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