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司馬昭滅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公元255年,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晉位為大將軍,加侍中。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立晉國。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在弒殺曹魏皇帝曹髦後,司馬昭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曹魏的權勢,更是掃清了支持曹氏的力量。當然,在完全掌握曹魏大權後,司馬昭希望通過建功立業,以此為取代曹魏奠定良好的基礎。
於是,在公元263年的時候,司馬昭徵調18萬左右的兵力,正式發動了魏滅蜀之戰。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迫使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從而成功消滅了蜀漢。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昭掌權曹魏的時候,為何選擇先滅蜀漢,而不是東吳呢?也即司馬昭決定先滅蜀國的理由是什麼呢?
一
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昭之所以先消滅蜀漢,而不是東吳,原因主要有三個。就第一個原因來說,是因為攻打蜀漢的成本較低,而想要消滅東吳的話,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對較高。
《晉書》中記載:「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
在正式進攻蜀漢之前,司馬昭就和曹魏的文臣武將商議,認為自平定淮南三叛之後,曹魏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作戰了。現在,曹魏已經休養生息好了,可以進行結束三國時代的計劃了。對此,司馬昭認為,如果滅吳,大略計算一下,造戰船,開水道,需要徵調10萬人,經過數個月的工作,才可以完成進攻東吳的準備工作。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和東吳調兵遣將,做好防禦的時間。
與此相對應的是,進攻蜀漢的話,不需要造戰船,更不需要開通水道,只需要調集騎兵和步兵,就可以進攻蜀國。並且,因為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中原,曹魏已經在雍涼二州駐紮了越來越多的兵馬了,這些大軍可以直接參與到魏滅蜀之戰中。
二
就第二個原因來說,在公元263年的時候,姜維因為擔心被黃皓所害,只能屯兵沓中,這導致蜀漢在漢中的防禦非常空虛,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更容易拿下蜀漢。
《晉書》中記載:「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公元262年,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後主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彼時,作為蜀漢大將軍,姜維掌握了數萬精兵。因此,遠在沓中的姜維,很那及時支援到蜀漢的門戶——漢中。在司馬昭看來,這顯然是一個進攻蜀漢的良好機會。況且,後主劉禪是一個比較平庸的皇帝,一旦曹魏大軍攻入蜀地的話,他一定不會堅持抵抗到底的。至於後主劉禪最後的表現,確實和司馬昭之前預料的情況比較一致。與此相對應的是,當時東吳在位的君主孫休,則比較有能力。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也即孫休的能力和水平,顯然是高於後主劉禪的。
三
就第三個原因來說,則是先消滅蜀漢,方便接下來進攻東吳。反之,先消滅東吳的話,雖然也有助於消滅蜀漢,卻不如前者那麼明顯。
《晉書》中記載:「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在司馬昭看來,先派遣大軍消滅蜀漢的話,可以從巴蜀之地順流而下,直接水陸並進進攻東吳。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蜀漢處在東吳的上游,確實擁有順流而下的客觀條件。並且,蜀漢的兵力只有9萬多人,守衛都城成都以及南中等地就有4萬,所以,蜀漢能夠抵擋曹魏的兵力,只有5萬左右。在此基礎上,蜀漢的兵力相對較少,自然也是司馬昭優先消滅蜀國的原因。
最後,如果先消滅東吳的話,司馬昭執掌的曹魏可能要動用更多的兵力,也即遠遠不止18萬大軍。更為關鍵的是,即便成功消滅東吳,也不會對進攻蜀漢有多大幫助。在夷陵之戰後,劉備只要鎮守住永安白帝城,東吳的大軍就很難突破這道防線,進入到巴蜀之地。因為四川盆地的地理環境,不管從哪個方向進攻蜀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即便先消滅了東吳,也不會明顯降低消滅蜀漢的難度。既然如此,司馬昭還是決定先進攻蜀漢,而不是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