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劉玄德聽了張飛的,可能歷史就不是這樣,可惜張飛不能說服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張飛應該很多人都比較瞭解,家裡有錢,武功又高,對朋友也非常義氣,但是在行事方面確實有一點衝動,這一點在後來的很多次戰鬥中就可以看出來。以前關於張飛的研究已經聚集在文學形象中,這個人說話快,粗獷誠實,不加修飾,反映了張飛的「真實氣質」。許多其他的說法也認為張飛已經從底層人民的地位成長為有功的將軍,反映了市民階層對追求繁榮和尊重勇敢自信的平民英雄的熱情。在劇中,張飛是桃園儀式的倡導者、組織者、發起人和保證人。是他主動與劉備搭赸,是他主動提出「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小事」,又是他發起「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合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
是的,整個桃源結義都是他促成的,沒有張飛,就沒有桃園三結義;沒有張飛,就沒有劉備、關羽後來的地位。張飛則不同樣,他「世居涿郡,很有莊田」,又「很有資財」,起義軍或許官兵一來,莊田是保不住了,資財成為了殺生之引,如何把歷代積存盡量地變現,盡量地保留下來,就成為了張飛最大的心病了,也成了張飛必須時時銘記在心的重大問題。可以想像,自黃巾起義開始以來,張飛可能每天都在希望找到一個稍微大一點的目標。這一天,他一次遇到兩個,並且是白來的,他怎麼可能不活躍活躍?
說唱文學是故事敘述或敘事塑造人物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它與上層貴族、文人官僚的文雅文學交相輝映。這些為三國演義的建成和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少三國故事在官方散佈時被賦與了傳奇色彩,諸如劉備金蛇盤熊、升仙橋龐統助計等。張飛英雄「三國演義」已被記載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史書只通過簡單的介紹戰爭來體現張飛的英雄氣概和良好的軍事能力。
當時,如果說三國的聲音好的話,我相信張飛絕對是第一位的。昔時與關羽征戰50回合,還可以或許全身而退的紀靈,便是由於張飛的一聲怒吼而丟了性命,後來在戰爭上又一次使出了厲害的一面,直接是嚇走了曹操的幾萬大軍。從此,張飛的獅吼功威懾三國,他們聽到張飛的名字就嚇跑了,但其實大家都是對他很服氣的。張飛的那個功力除了能夠把人嚇到之外,還另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嘴裡說進去的話也特別受用。張飛曾多次勸說劉備乘隙殺掉那兩個人,可劉備便是不聽,最終成了不能彌補的一個遺憾。
第一個人:董卓,張飛先是出資給劉備籌集戎行,後又追隨劉備起義,討黃巾,小日子過得是快意如意,威風凜凜。可惜幾天過去了,他遇到了一個瘋子,董卓。當時,董卓正在使用一個名為「天宮將軍」的黃色毛巾頭。你們兩個來找我,戰鬥沒有開放。最後,董卓還不夠強大,黃巾軍一直在殺戮。後來在看到董卓一直被追殺之後他們還幫助他逃脫了,相當於是救了他,但是他看到這三個人似乎都不是什麼大人物,也沒有好好給他們道謝。張飛很不爽,於是他拔劍要殺董卓,但是劉備給他阻止了。董卓,歷史上惡名昭彰的大反派人物,如果劉備可以或許曉得後面董卓會幹一些反叛的罪行的話,怕是會跟著張飛一起提刀進去吧。不幸的是,世上沒有悔恨的良藥,劉備讓一個惡棍給算計了。
第二個人:呂布,呂布聲稱是這三個國家中的第一位將軍,他的武力值得了武裝部隊名單上的第一名。呂布武力夠強,然則人格夠戧,先是殺掉本人的第一個寄父丁原,後又殺掉本人的第二個義父董卓,最後還帶著董卓的頭顱到處去打仗。後來還是在外面的時候遇到了張飛,張飛與呂布本來之前就因為很多事情所以兩個人之間有著恩怨,後來張飛看到的曹操的一封信之後更是氣得不行。信中寫到呂布以前的一些做的不好的事情,於是就多次要劉備殺他,可劉備就是不從。
張飛沒了其他辦法,浮躁脾性一上來就嚷嚷著要跟呂布在大廳上決鬥,但又被攔了下來。這一次,讓他把呂布殺掉,他又沒有殺,導致後來他們自己的地盤被搶走了。如果劉備能夠多信自己的兄弟殺掉這些阻擋自己的人的話,將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最終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並且大家都是非常遺憾的。不幸的是,歷史不可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