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是如何僅靠三千人大敗曹魏大軍的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恪是如何僅靠三千人大敗曹魏大軍的呢?

東興之戰中。司馬師派7萬大軍攻打東興大堤,試圖撕開孫吳的東部防線,諸葛恪以3000多前鋒部隊以少勝多大敗曹魏大軍,粉碎了司馬師的戰略意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此戰後,諸葛恪遂生輕敵之意,影響他一年後的命運。也使司馬家族及時認清了形勢,實行先蜀後吳的戰略。這場重要的戰役,是怎樣發生的呢?

東興之戰前,魏吳兩國的政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曹魏方面,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家族成了曹魏的實際領導者。兩年後的251年司馬懿過世,其長子司馬師繼續執掌曹魏大權。司馬家族掌控大權,也不是鐵板一塊,尤其是一些軍區將領也是口服心不服,司馬師需要發動一場戰爭,來轉移一下國內的緊張矛盾。一年後,孫吳那邊傳來好消息,孫權駕鶴西去,這給司馬師出兵孫吳提供了有利時機。主要是曹魏都認為孫吳無賢臣良將,此時不出兵,還待何時!咱接下來來看看孫吳方面的人事變動。

孫權晚年糊塗多疑,製造「兩黨之爭」,嚴重打壓江東顧、陸、張、朱四大家族,主要是整死陸遜後,缺乏一個能掌控全局的軍事統帥。252年孫權駕崩前,堅決不用四大家族的士人,只好讓「中間派」諸葛恪擔任首席托孤大臣輔佐孫亮,掌管全國軍政。諸葛恪屬於「外來戶」,威望自然是不夠,不服他的大有人在,所以諸葛恪有必要拿出戰績,來堵悠悠縱口。

252年10月,諸葛恪在濡須水重新構築了一條防線,即東興大堤。濡須水發源於巢湖,流向東南最後注入長江。濡須水北段擁有「兩山夾一河」的地理優勢,只要守住山口就能達到萬夫莫開,亦或「千船莫行」的效果,吳魏數次大戰就發生於此。

諸葛恪為了加強防禦力度,在兩山的咽喉處修築了東興大堤,然後又在大堤兩端的山上建了兩座小城,東邊的叫東城,西邊的叫西城,各駐守1000人。這樣一來,如果曹魏想要入侵孫吳東部防線,第一步必須先渡濡須水,考驗其水上能力。第二步再爬上大堤,須仰攻位於制高點上的兩城,難度可想而知!

東興之戰前的防禦

孫吳諸葛恪加強了濡須防禦工事,立即引起曹魏鎮東將軍諸葛誕的警覺,他立刻上書司馬師,制定了一套「兩路牽制,一路主攻」的作戰方案。具體操作是兵分三路,西路讓征南大將軍王昶進攻南郡,中路讓鎮南將軍毌丘儉進攻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以實現牽制長江上游吳國兵力的意圖。東路是主攻方向,挑選精銳兵力進攻東興兩城,速戰速決,等吳國上游救兵趕到,兩城那早就大獲全勝了。

征南大將軍王昶、鎮南將軍毌丘儉、征東將軍胡遵也上書各抒己見,都提出了作戰方案。但司馬師否定了直接渡江作戰、四路強攻作戰、屯田伺機作戰等方案,而採用了諸葛誕的方案。

252年11月,司馬師共派出15萬大軍,按照預定方案,王昶攻擊南郡、毌丘儉攻擊武昌,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主攻東興兩城。

看一下時間軸,諸葛恪10月修東興堤,司馬師11月出征,到了12月份魏吳正式打響戰役。時間如此緊迫,表現司馬師急切地想擺脫、轉移國內矛盾的心情。

252年12月,寒冬時節,伴隨著呼嘯而過的西北風,曹魏7萬大軍壓境,到達濡須水岸邊。胡遵下令搭設浮橋,各部士兵渡濡須水,又艱難地爬上東興大堤,作戰指揮部便設在大堤之上。

胡遵志在必得,分兵強攻東西兩座小城。這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小城建在地勢險要的山上,魏兵仰攻佔不到任何便宜,小城依然紋絲不動地矗立在那。

但小城畢竟只有1000守軍,實力小的可憐,攻破只是時間問題,吳軍統帥諸葛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率4萬大軍救援東興。

此時吳軍先鋒將領丁奉心急如焚,他對各位將領說:「現在各救援部隊行動遲緩,如果魏兵佔據有利地形,就很難與他們爭鋒了,你們讓開道路,我請求全速救援」。各位將領很自覺地讓開了道路,你丁奉爭著當炮灰,那只好成全你嘍!丁奉帶領3000人就這樣快速突進,先行一步。丁奉揚帆出發,2天的時間就到達東興大堤腳下的東關城。再看看魏軍在幹什麼?

當時正值冷空氣來襲,寒風凜冽漫天飄雪,位於兩山咽喉處的東興大堤,說白了就是一個下風口,魏軍將士們享受著來自南方的魔法攻擊--刺骨的濕冷北風,都感到異常寒冷。冷就要御寒,御寒就要喝酒,曹魏主帥胡遵正帶著眾將領飲酒取暖呢!接下來,丁奉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醉酒打仗也是一個危險的行為。

趁大雪飄落,魏軍寒冷、醉酒的有利時機,丁奉對手下說道:「求取封侯賞爵,正在今天」!因為攻擊魏軍必須爬上東興大堤,所以丁奉要求輕裝上陣,以便於攀爬,於是下令士兵脫掉礙手的鎧甲,裸露上身,丟掉長矛大戟等重兵器,只戴著頭盔拿著刀和盾牌。

當吳軍陸續爬上大堤,隨即發生弔詭的一幕,魏兵們都大笑不止。估計笑話吳軍太傻了,不光連鎧甲都沒有,那麼冷的天氣,還個個裸露上身,這到底是來打仗的還是來搞笑的!反正魏軍拿出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並不急於攻擊吳軍,白白浪費一個好機會。

當丁奉軍3000人全部登上大堤後,立即擊鼓吶喊,居然不費吹灰之力攻破魏軍前部營壘。就在這時候,另外幾部前鋒軍也趕到了東興,立即發動更猛烈的攻擊。

魏軍驚恐萬分瞬間大亂,狹窄的大堤成為屠宰場,都爭相搶渡浮橋逃命。浮橋卻不堪重負毀壞斷裂,魏軍只好跳入水中,互相踐踏著逃跑。魏軍毫無懸念的大敗傷亡慘重,據統計砍死溺死好幾萬人。吳軍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都數以千計,輜重器物堆積如山,吳軍凱旋而歸。以上就是丁奉「雪中奮短兵」的典故。

東興之戰,魏軍以慘敗而收場,不僅「兩路牽制,一路主攻」的作戰方案失敗,就連司馬師以戰爭轉移國內矛盾也宣告失敗,幾年後開始上演淮南第二叛、第三叛。

戰敗後的司馬師認識到,長江和濡須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魏軍嚴重缺乏水上作戰的經驗,暫時不具備滅亡吳國的實力。基於此,只能對吳國實行「改攻為守」戰略,攻擊相對弱小的蜀漢,是以後用兵的重點,開始潛移默化地制定「先滅蜀後滅吳」的國策。

吳國統帥諸葛恪,被突如其來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總是認為曹魏不堪一擊,於是產生嚴重的輕敵之心,變防禦為主動才是明智之舉。結果第二年慘敗於合肥新城之戰,引發了權臣政變,諸葛恪的生命瞬間灰飛煙滅,也給吳國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一場東興之戰,改變司馬家族的戰略,同時也改變了諸葛恪的命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