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皇權之爭中,皇族之內爭權的核心多為「奪嫡」。畢竟,繼「兄終弟及」之後,「父死子繼」的制度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東漢末年,發生於曹魏王室之內的世子之爭,可謂牽涉甚廣,曲折離奇。這場爭鬥的結果是一個上位登基,一個寫就七步絕命詩。
無獨有偶,這場發生於曹丕稱帝之初的奪嫡之爭,在曹魏末年又以另一種方式重演,發生在司馬攸與司馬炎的身上。那麼,司馬攸與司馬炎二人,誰才有資格繼承大統呢?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先來仔細剖析一下二人的資格。
司馬攸,雖然他只是司馬炎的弟弟,但卻比司馬炎更有資格繼承大統。我們知道,司馬氏的權力,是建立在司馬懿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司馬懿奠基,司馬氏根本無法在曹魏立足,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不過,真正讓司馬氏變成曹魏首屈一指的家族的,卻是司馬師。
在司馬懿離世之後,司馬氏的控制力逐日下降,所以,各地都出現了不滿司馬氏統治的起義者。司馬師將這一切叛亂全部鎮壓,重新奠定了司馬氏的權威,所以,他才是司馬懿之後司馬氏的頭號人物。雖然,相比於司馬師,司馬昭的功勞也不小(平定了蜀國),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司馬氏在曹魏擁有無上權威的基礎上的。若沒有父親司馬懿和大哥司馬氏,司馬昭是根本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再來看看,司馬師為何會在交接權力時,將大權轉交給自己的弟弟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司馬師無後,無法遵循「父死子繼」的制度,但當時「兄終弟及」的制度又早已退出歷史舞台,所以,只能由司馬昭過繼次子司馬攸給大哥,讓他將權力交接給繼子,這樣才合乎當時的制度。遺憾的是,因為司馬攸的年紀比較小,所以,他無法堪當大任,作為叔父(實則是親生父親)的司馬昭,理所應當地擔負起了監國的重任。
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監國只是「無奈之舉」,司馬昭不止一次地申明一個事實:「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國家,是我大哥的,我只是暫時幫助侄子管理江山。我過世以後,自然要將權力還給侄子司馬攸。」
可以說,在司馬師托孤之後,司馬昭說出的這番話還是頗有誠意的。因為,他自己心知肚明,他能成為國家的掌權人,全都是運氣使然。更何況,當時的朝野上下,都是大哥司馬師的人馬,他若不向死去的大哥表表忠心,也沒那麼容易坐穩宰相之位。
不過,權力這種東西有一種奇特的魔力,手握權力越久,就越難放下。古往今來,無數歷史人物向我們詮釋了權力是有黏性的。
時間一點一滴流逝,司馬炎和司馬攸都長成了獨當一面的大小伙子,在朝廷中有了一定份量。這對兄弟的身邊,圍繞了兩群有能力的門客,他們在政壇上明爭暗鬥,互不相讓。兩人都在等待父親百年之後那一刻,屆時國家的繼承人必將在他們二人之間產生。
公元264年,司馬昭久臥病榻,即將作古。此時的他,已再無理由拖延下去,當務之急是在兩個兒子之間找一個合格的繼任者。司馬攸所採取的方針比較巧妙,他十分懂得輿情的重要性。司馬攸為人十分孝順,他對所有長輩都彬彬有禮。在才華上,司馬攸也略勝司馬炎一籌。
此外,司馬攸十分擅長拿捏人心,他身邊聚集了一群甘願為他賣命的名士。絕大多數人認為,司馬攸比司馬炎更適合成為國家的領導人。
其實,司馬炎也有優勢,而且,還是四個:
首先,司馬炎天生異相。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不只是三國時期,整個封建社會都十分看重「天生異相」這一點。幾乎所有古代帝王,其長相都有超乎常人之處,似乎不長得頭角崢嶸就不配當皇帝一樣。拿蜀主劉備來說,他的敵人都罵他「大耳賊」,就是因為他的耳垂比正常人長得多。就是因為這一體貌特徵,讓他在一眾賣草鞋的小生意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名留青史的一代明主,無數名士追隨其門下。
司馬炎有怎樣的「天生異相」呢?
「立發委地,手垂過膝」,這傢伙的頭髮特別長,現在總有人說美女應該「長髮及腰」,可人家司馬炎的頭髮站起身來能垂到地上。或許有人會覺得,只要不理發的時間足夠長,誰都能做到「立發委地」,實則不然。絕大多數人的頭髮生長到一定程度後,生長速度就會變得越來越緩慢,發量也越來越稀疏。至於「手垂過膝」這一點更是比較突出了,至少筆者在現實生活中沒見過胳膊像長臂猿一樣能下垂到膝蓋的人。估計司馬炎和劉大耳一樣,都是具有「大福之相」的異人,帝王之姿。
正是靠著這幅正常人難以企及的相貌,司馬炎得以收穫了當時最優秀的人才——裴秀。
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裴秀推舉司馬炎為世子時,給出的理由是這樣的:「中撫軍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換句話說,司馬攸就算長得再儀表堂堂,那也是「人臣之相」,遠不像長髮長臂的司馬炎一樣適合當皇帝。
其次,司馬炎身邊的謀士參謀比較給力。至少,他身邊的謀士參謀比司馬攸的謀士參謀厲害多了,這些謀士參謀出的主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謀臣出的主意,司馬炎當皇帝並不十拿九穩。司馬炎身邊的謀臣給他出主意,讓他在宮裡安插探子,每天探子都會將司馬昭感興趣的話題寫下來,悄悄送到司馬炎府上。
隨後,司馬炎府上的謀士參謀便會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提前給出對答的方案,司馬炎只需將這些問答背下來即可。次日上朝時,司馬昭便會問司馬攸、司馬炎兩兄弟某些問題,縱使司馬攸精彩艷艷每次都能對答如流,他也比不過籌備了一宿且借助了群策群力的司馬炎。所以,司馬昭才會誇司馬攸雖然品行比較過關,但在處理政務這方面總是比司馬炎差了一大截。
再次,也就是第三個優勢,司馬炎是司馬攸的哥哥,亦是司馬昭的長子。的確,如果從司馬師那裡論起,司馬攸的確比司馬炎更有資格繼承大統。然而,自司馬師死後已經過了十多年,全天下的人都已將國家當成司馬昭的了,司馬師畢竟只是「前朝皇帝」而已。此時,若按繼承製來看,自然是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更有資格繼承大統。
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就曾公開表示過:「廢長立少,違禮不詳。」司馬昭早年為什麼想要將家主的位置傳給司馬攸呢?一是司馬攸的確有些能力和聲望,二是他已是名義上的世子。然而,既然司馬昭已經當了這麼多年的實際領導人,如果再將位置傳回到司馬師一支,勢必會惹出大亂子。站在司馬炎的角度來看,他肯定會覺得不服,認為江山是我老爹讓給司馬攸的,司馬攸死後必須得把位置傳回來。如此這般,這種思想將會在司馬攸、司馬炎的後代中傳續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無數歷史證明,兄終弟及這種法子並不適合封建統治權的繼承。
最後一個優勢,也是足以讓司馬炎致勝的一個優勢:司馬炎比弟弟大十二歲。
公元264年,十七歲的司馬攸被封為世子,可當時的司馬炎已經二十九歲了。此時的司馬炎,不但是司馬師的長子,還是常年隨父親出征歷練了很多年的老油條,在軍隊中頗有威望,許多大將軍都拜服於其門下。可以說,如果軍權易主,這些將領勢必不會心服於其他人選。這就體現出司馬攸人際交往上的不足了,雖然,司馬攸在全國頗有聲望,但他結交的都是些名望大地位小的名士,而不是這些手握實權的將領。
那些名士拿出來都是些文縐縐的傢伙,哪個適合搶班奪權?想要爭奪權勢,靠的還是槍桿子,而不是嘴皮子。
其實,在司馬昭打算傳位時,就已有不少有遠見的人已看出了苗頭。司馬昭最信任的朝臣賈充上奏稱:「中撫軍有君人之德,不可易也。」這句話說的已經非常明瞭了,司馬炎在軍隊裡已經有了皇帝的威勢,絕不能輕易更換。如果更換,會發生什麼事呢?
只要司馬炎有心,便會帶兵進京「勤王」,將司馬攸集團輕而易舉的端掉。
就這樣,擁有這四樣壓倒性優勢的司馬炎,順理成章地戰勝了司馬攸,被司馬昭封為世子,接管了所有權力。隨著司馬昭過世,新一任晉王司馬炎發動篡權,將魏元帝從龍椅上一腳踹下,將曹魏江山改姓為「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