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丟失荊州三郡,並非是劉備用人不當,關羽也算不上重大失職。主要問題出在蜀漢集團三個重要人物突然離開,決策層沒有做出相應調整,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中文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演義中,劉備剛剛打下益州,民心尚未安定,因擔心曹操從漢中南下,主動割讓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給東吳,以換取東吳出兵合淝,減輕益州的壓力。
孔明曰:「曹操分軍屯合淝,懼孫權也。今我若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遣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淝,牽動其勢,操必勒兵南向矣。」玄德問:「誰可為使?」伊籍曰:「某願往。」玄德大喜,遂作書具禮,令伊籍先到荊州,知會雲長,然後入吳。
然而史書中並非如此,史書是東吳索要荊南三郡,劉備不給,東吳直接武力奪取。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東吳偷襲三郡,惹得劉備大怒,親帥大軍五萬駐紮公安準備和孫權開戰,因曹操得了漢中,形勢有變,劉備不得已和孫權和談,重新劃定邊界。
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史書記載的和談結果和演義大致相同。
不過不少看過史書的人很不解為何長沙、桂陽都是戰而降呢?是劉備選人不當,任命的太守太遜?
關於兩郡的太守人選,史書《三國誌》有一點點記載。
桂陽太守最初是趙范。後來趙范在史書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取代他位置的是趙雲。
初,先主之敗,有人言雲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范。
我們知道趙雲後來和諸葛亮一起入蜀,太守的職位誰接了班,史書並沒有交代。桂陽太守不可查,長沙的太守卻很有名。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先主領荊州牧,闢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
廖立這個人,諸葛亮對他評價極高,認為他和龐統齊名,是荊楚一代難得的人才。但是廖立在呂蒙襲擊荊南三郡時並未做出什麼像樣的抵抗。
建安二十年,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自歸先主。先主素識待之,不深責也,以為巴郡太守。
面對呂蒙大軍,廖立這貨直接跑路了,而事後劉備也沒有處理他,反而又交給了他一個郡,讓他繼續做太守。
犯了錯誤理應處罰,只有賞罰分明才能真正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收納人心。劉備不處罰廖立,反而繼續讓他做太守以示安慰,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件事主要責任在劉備。
類似的處理方式,劉備還做過一次,那一次夷陵慘敗,水軍將領黃權被迫帥軍降魏。劉備認為責任不在黃權,並沒有牽累黃權家人。黃權的兒子黃崇成年後繼續為蜀漢效力,後來和諸葛瞻父子一起鎮守綿竹時陣亡。那麼劉備犯了什麼錯誤呢?
雖然史書並沒有交代,但是我們可以從當時荊州重要人物的的人事任命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諸葛亮軍——師中郎將,督長沙、桂陽、零陵;
趙雲——偏將軍,桂陽太守;
張飛——征虜將軍,新亭侯,宜都太守;
關羽——蕩寇將軍,襄陽太守(遙領),駐紮江北。
當時劉備入川帶走的是龐統、黃忠、魏延,黃忠隸屬長沙,按照演義的說法韓玄死後,黃忠舉薦劉磐做了太守。黃忠雖然不是太守,但長沙的兵力應該是黃忠統領。也就是說劉備入川抽調的主要是長沙郡的兵力。
後來龐統戰死,入川作戰不利,劉備緊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
注意趙雲當時是桂陽太守,桂陽就屬於荊南,而張飛是宜都太守,大部分地區也屬於荊南。也就是說劉備第二次調兵入川,抽調的仍然是荊南的兵力。
劉備兩次調兵入川保守估計得有4萬的兵力,荊南本來就地廣人稀,抽走這麼多的兵力,還能剩下多少防衛力量呢?拋開位置靠東的宜都不說,長沙和桂陽肯定是空了。
劉備之所以從荊南調兵也是無奈之舉,劉備的手上的荊州只是2/3,荊北的大城襄陽、樊城、南陽屬於曹操。劉備地盤唯一能稱大城的只有南郡。南郡當時是關羽鎮守(駐紮江北)。不讓關羽入川,一方面,關羽是諸葛亮離開後,總督荊州的最佳人選,另一方面關羽的兵力抽調不得,他得負責防禦襄樊的曹仁。所以只能從靠近盟友的轄區調兵。長沙、桂陽首當其衝(其中武陵蠻族人較多,需要有足夠的兵力震懾)。
這種安排,孫劉聯盟最初處於蜜月期還行,真因為利益鬧翻了臉,這樣的佈局是很危險的。劉備和他的謀士集團未必看不出來,但是資源上和時間上不允許他做出調整。(作為一方太守,廖立應該提過增兵的需求,因無法滿足,故廖立棄城未受到懲罰)另外東吳既然想強取也不可能等劉備補上這個漏洞。
這就是為什麼呂蒙率東吳精銳進攻荊南三郡,長沙、桂陽沒有像樣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