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三國網小編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誌·少帝紀》注引《魏略》,發生時間是在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所牽涉到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曹魏皇帝曹芳,一個是時任大將軍的司馬師,另外一個則是司馬師的叔叔司馬孚。先來看看原文:
景王將廢帝,遣郭芝入白太后,太后與帝對坐。芝謂帝曰:「大將軍欲廢陛下,立彭城王據。」帝乃起去。太后不悅。芝曰:「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於外以備非常,但當順旨,將復何言!」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口有所說。」芝曰:「何可見邪?但當速取璽綬。」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璽綬著坐側。芝出報景王,景王甚歡。又遣使者授齊王印綬,當出就西宮。帝受命,遂載王車,與太后別,垂涕,始從太極殿南出,群臣送者數十人,太尉司馬孚悲不自勝,余多流涕。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司馬師打算廢掉皇帝曹芳另立新君,便派郭芝將此事通報太后,當時太后正對曹芳在一起。郭芝將司馬師的打算說出後,曹芳起身便走,太后非常不高興。郭芝告訴太后,司馬師心意已決,軍隊就在宮門之外,不同意也不行。太后無奈,只得應允。此後,曹芳被人帶走,幾十位大臣前來送行,其中太尉司馬孚悲痛不已,痛哭流涕,難以自制。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司馬孚當時的表情,叫做「悲不自勝」,意為極度悲傷,難以自制。不過,這個成語並非首見於《三國誌》,而是出自《漢紀·平帝紀》中的「太后因號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百萬不自勝。」
這裡要特別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自高平陵事件之後,司馬氏已經控制了曹魏帝國,曹氏變成了傀儡。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司馬懿的暗中部署、曹爽的無能之外,皇帝曹芳和太后的態度也非常關鍵,他對司馬懿的做法是支持的。故此,司馬懿在掌權後對曹芳及太后都非常尊重。
不過,這種短暫的合作卻因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的一場未遂政變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此時司馬氏的代表人物已經變成了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他的專權引起中書令李豐及曹芳的岳父、光祿大夫章緝等朝臣的強烈不滿,密謀除掉司馬師。這一計劃也得到了曹芳的同意,曹芳因此還專門寫下了罷黜司馬師的詔書。但結果事情敗露,李豐等人被殺,司馬師也因此決定廢掉曹芳另立傀儡為帝。
不過,雖然曹氏已經淪為傀儡,但仍有不少大臣忠於曹氏,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師的叔叔司馬孚就是其中的一例。曹芳被廢,他與幾十位大臣為曹芳送行,一次表達對曹氏的忠義之心。這也讓司馬師心存忌憚,奪權篡位的圖謀也被迫推辭。此後又經過了十餘年的準備,司馬氏才終於推翻曹魏帝國建立西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