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病死後,司馬師趁機發兵三路,進攻東吳,吳國危急,大將軍諸葛恪率軍4萬抵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很受孫權信任,在大都督呂蒙死後接替呂蒙的位置,孫權稱帝后,正式被任命為大將軍。
因為先太子孫登深受孫權喜愛,作為孫登的首席幕僚,且又是諸葛瑾之子,孫權自然愛屋及烏,並且諸葛恪也並非泛泛之輩,吳國山越之患由來己久,且是吳國腹心之禍,然而諸葛恪在歷時三年的圍困之下,終於使十萬山越人走出投降,並且成功在山越地區編戶設縣,可見其在軍事上的能力。
陸遜死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孫權臨終之時親命其為托孤大臣,孫亮繼位之後,諸葛恪官拜太傅,東吳軍政大權盡為其一人所掌,幾與蜀漢的諸葛亮一般。
而剛剛掌權的諸葛恪便迎來了北方曹魏的三路進攻。
孫權曾三次進攻合肥,皆以失敗告終,孫權雖敗,但卻將濡須水控制在東吳手中,合肥城毗鄰巢湖,濡須水出自巢湖匯入長江,而吳軍善水戰,借水戰之利在濡須山建寨,設東關,魏軍若是想由巢湖大營出長江必受阻於此。
因為孫權的失敗,東關防線被荒廢,諸葛恪在聞聽魏國大軍入侵的消息後,立刻率軍至東關整頓防務,並在濡須山上建東西二城,以應對魏軍。
這就意味著,魏軍若想在此戰中有進取的空間,則必須先越過東關,才能進攻吳國長江濡須大營。
此戰也是司馬昭真正意義上的獨自領軍,此前雖然也頗有戰績,但多是以副手的身份出現,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其兄司馬師也是想借由此戰為司馬昭在戰功方面再書寫上濃重的一筆。
三路大軍的統帥對於此戰都有各自的見解,其中傅嘏認為魏軍應當與吳軍對峙,借靠合肥之利徐徐將吳軍趕回長江一線,但這其中的過程必定是緩慢無比,司馬昭求速勝,於是採納諸葛誕的建議,三路大軍毌丘儉進攻武昌,王昶進攻南郡,自己與諸葛誕率主力進攻東興。
諸葛恪兵力只有司馬昭的一半,且東吳還面臨著毌丘儉和王昶的兩路進攻,但諸葛恪知道,此戰若是東興戰場敗了,則全線潰敗,魏軍必定突進至長江尚線,且上游魏軍可挾勝勢順流而下,則吳國危矣。
而東興戰場若勝,則其實兩路的魏軍必定立刻會退軍。
魏軍搭浮橋強渡到東關大堤上,此時諸葛恪在濡須山上建的東西二城便成了魏軍必取的關鍵,若要進攻東關,則二城可夾擊魏軍,所以魏軍只有先取二城。
然而二城都在山上極為險峻的地方,魏軍採取強攻但短時間並不能取得成果,由於魏軍分散圍二城,部隊比較鬆散,諸葛恪為了救援二城,覺得這是個機會。
丁奉認為若救援二城當從速,不然被魏軍佔據了山上的有利地形,自己的援軍恐怕會受制於魏軍。
丁奉要求自己率精卒先行突擊魏軍,諸葛恪同意了,於是丁奉率親軍屬下三千餘人乘著風雪快速在山路中突進,時值十一月末,漫天大雪,丁奉見到了正在飲宴的魏軍後,認為在大雪中,鎧甲反而會影響自己的行動,於是讓將士全部脫下鎧甲,扔掉矛槊之類的長兵器,只操持著短刀盾牌赤身攀上大堤。
魏軍見丁奉軍人少,且俱是赤膊都為之哄笑,並未將其放在眼裡,也沒有整軍迎敵,結果丁奉率軍爬上大堤之後立刻向魏軍發進突擊,一舉突破了魏軍外圍營寨,丁奉三千人能衝殺至這般己極為不易,就在其後力不濟之時,諸葛恪的主力援軍也相繼趕到,看到吳軍的援軍,魏軍頓時大亂,丁奉軍趁勢繼續衝殺,魏軍為求活命紛紛跳入水中,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但這並不算完,在魏軍潰敗之時,諸葛恪早就安排好的水軍也殺至,東西二城的守軍也殺將出來,一時間漫山遍野都是吳軍,眼見敗局己定,司馬昭只能和諸葛誕等人帶著親兵倉皇逃奔,而無人帶領的魏軍被吳軍分割包圍,幾乎被全殲。
此戰吳軍繳獲極豐,戰果卓著,魏軍另兩路軍聽說司馬昭兵敗,便悄悄的退軍了,自此東興之戰結束。
戰後天下震動,足以比擬關羽襄樊之戰的水淹七軍,其中諸葛恪安排的水軍突然殺出堪稱神來之筆,讓原本的擊潰戰變成了殲滅戰。
回到建業之後,諸葛恪因功任丞相之職,聲望達到空前,但也因此大勝而起了驕縱之心,為次年的兵敗埋下了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