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權稱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每一個王朝到了一定年份,便會有一大堆積累下來的問題,東漢也是如此。外戚專政,宦官專權,徭役繁重,土地兼併現象嚴重等等前湊到了一起。倘若只是個別問題,東漢這座巨大的公司或許還能勉強維持運轉,可問題過多便必定導致崩潰。這不東漢到了漢靈帝年間便再也撐不住了,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揭竿而起。
這便是黃巾起義,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拉開了近一百多年的戰亂時代。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像走馬燈一般,一幕接一幕。從董卓到呂布,再到袁術、袁紹,最後是曹操、劉備、孫權。不過人們常常罵曹操是奸臣反賊,可到了最後,他竟然反而成了三人之中唯一一個沒有活著稱帝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陽,終年66歲。
曹操去世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王位,老子沒有辦到的兒子完成。曹操一生戎馬戰爭四方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政令雖然都出自曹氏,可他到底是以臣子的身份周旋在各個勢力之中。要想一展宏圖,那必定得先解決這件事,同年十月。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請辭,於十月底登基稱帝。
至此三國時代才算是真正拉開了序幕,此前只能算是東漢末年,曹丕都稱帝了。剩下兩個稱帝也是早晚的事,果然,第二年劉備稱帝。可奇怪的是東吳的孫家卻遲遲沒有動靜,一等就等了九年,公元229年才稱帝。為何前兩者都一個接一個的稱帝,可東吳,卻足足等了九年才稱帝呢?
孫權不稱帝自然也有他的考量,一個是地位的問題,曹丕稱帝的前一年爆發了襄樊之戰。孫吳以關羽辱罵其使者為名,參與戰爭,奪荊州殺關羽。誰也沒辦法一口吃成個胖子,對於此時的孫吳來說,最要緊的便是消化剛佔領的荊州。同時關羽那可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殺掉他,劉備是必定要復仇的。
所以得做好萬全之策,遷都鄂州,修築武昌城。還沒等多久劉備便興兵問罪,討伐孫權,好在孫吳還有個奇才陸遜。這才擋住了劉備,並在夷陵之戰中大破蜀軍,逼得劉備逃回白帝城。此戰穩固了荊州,但經過夷陵之戰,孫吳也傷了元氣。還沒等好好養,曹魏便認為孫權不是真心依附,帶兵打了過來。
後頭雙方糾纏了數年,這來來回回,孫權都忙著鞏固自己的政權了。再有,先稱帝者未必就有好下場,公元197年袁術曾稱帝。結果被天下諸侯所不齒,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聯盟打擊,沒多久袁術敗亡。可見稱帝這件事要慎重,需要找個好時機,而公元220年前後,對於孫吳來說便不是好時機。
後頭又錯過了幾次,到229年才算是比較好的時機,因為228年諸葛亮北伐。蜀漢吸引了曹魏的大部分兵力,孫權得以發動石亭之戰,大敗曹休。這一戰之後曹魏的兵力依然被蜀漢牽制著,諸葛亮那頭為了抗衡曹魏,也有意與孫權搞好關係。於是公元229年,孫權正是登基稱帝,並且與蜀漢約定共分天下。
這個時機挑得剛剛好,曹魏被分了心,蜀漢明確表示出支持的態度。只不過哪怕孫權算了再算,孫吳到底也沒能撐多久,說到底天下被曹魏一統,這是注定了的。曹魏的國力遠勝於蜀漢與東吳,最重要的君王身上也沒有出現太大的紕漏,曹丕、曹叡都算得上明君。後來雖然是幼帝,卻也有司馬懿等人撐著,反觀蜀漢與東吳。
接手劉備的劉禪,雖不是昏君,卻也才能平平。孫吳這邊更複雜,孫權還沒死呢了,底下的兒子們就開始爭。他一死更是爭鬥不休,好不容易到孫皓這兒穩定了,這孫皓又是個暴君。由此看來蜀漢與孫吳都是後勁不足,曹魏想不統一都難,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參考資料:《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