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其貌不揚被曹操嫌棄,投奔劉備助他取得益州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他其貌不揚被曹操嫌棄,投奔劉備助他取得益州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張松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諸葛亮在草廬和劉備談論天下大事時曾跟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劉備,想要像漢高祖劉邦那樣成就帝業,就必須要拿下益州這塊兒寶地,只有取得益州以後才有機會圖謀天下。

皇室後裔劉備劇照

益州這個地方就像諸葛亮說的那樣是個好地方,當時天下所有的諸侯無論大小都對益州垂涎三尺,都想將益州收入囊中。對益州興趣最大的兩路諸侯分別是曹操和劉備,曹操當時已經是兵強馬壯,他取益州是為了一統天下,而劉備取益州則是想像漢高祖一樣成就一番偉業。

曹操和劉備對益州這個地方都是圖謀已久,都想將益州據為己有,但是曹操兵強馬壯,他想取益州只需要派大軍攻打即可,因為當時益州在劉璋手裡,劉璋是一個膽小懦弱的諸侯,手裡雖然有益州這個好地方,卻不思發展擴張,他想要的不過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順便守住益州這個寶地。

劉備想取益州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首先劉備的實力根本就無法武力拿下益州,因為如果劉備發兵益州,那麼曹操和劉璋一定會裡應外合滅掉劉備。其次就是劉備與劉璋乃是宗族兄弟,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子孫後代,如果劉備主動攻打劉璋那會對劉備仁義的名聲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劉備雖然想取益州但卻無從下手。

於情於理來說,益州都會被曹操拿下,當時天下諸侯都是這麼想的,認為曹操馬上就會拿下益州,然後一統天下。可惜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益州偏偏落到了劉備的手裡,這個結果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其實劉備能取得益州全靠一個人的幫助,如果沒有他的幫助,劉備想取益州簡直就是癡心妄想,這個幫助劉備取益州的不是別人,他就是劉璋的手下張松。

張松這個人才華橫溢,擁有過目不忘之能,但他面相醜陋,醜陋到任何人第一眼看見他都會被他所嚇到,劉璋能重用張松也是因為張松實在是有才華。

建安十三年,曹操帶十萬雄兵攻打劉表,荊州之主劉宗不戰而降,曹操因此佔領荊州,佔領荊州的曹操,又將盤踞在新野的劉備一舉擊潰。此時的曹操已經佔領了荊襄兩地,只要再拿下益州,那麼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益州劉璋此時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因為如果曹操大舉進攻益州,憑益州的兵馬根本擋不住曹操。這時張松給劉璋出了個主意,他勸劉璋休降書主動投降曹操,只有主動投降才能保住小命一條。劉璋聽從了張松的建議,於是他讓張松作為使者,帶著投降書如何曹操談判。

就這樣張松帶著劉璋的降書來襄陽面見曹操,但由於張松這個人天生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第一次面見曹操時就狠狠的羞辱了曹操一番,再加上張松長相醜陋、猥瑣,曹操對張松很是瞧不起,簡單的與張松寒暄幾句就推脫自己有公務在身,將張松趕出了丞相府。

張松這個人也是心高氣傲之輩,見曹操如此侮辱自己,一怒之下就離開了襄陽。離開襄陽的張松還想給益州和自己找個出路,於是他準備找到劉備,因為他知道劉備和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也只有劉備敢於解救益州。

張松見到劉備以後,極受劉備的重視,劉備對張松就像親人一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款待張松,這樣一來算是給足了張松面子。張松見劉備如此對待自己,於是告訴劉備自己一定要將益州獻給劉備,此時劉備嘴上雖然推脫不要益州,可是他的心中早就已經樂開花了。

張松離開劉備後返回益州拜見劉璋,回到益州的張松在大殿之上好一頓講曹操的壞話,並且告訴劉璋不能投靠曹操,因為曹操是心狠手辣之輩,就算是投降以後,曹操也一定會斬草除根。

劉璋聽了張松的話害怕不已,他趕緊問張松此時應該如何?張松告訴劉璋,若想抵抗曹操必須和劉備聯手,只有這樣才能抵擋住曹操的鐵蹄。劉璋此時已經沒了主心骨,他把張松的話當成了一根救命稻草,於是他聽從張松的建議請劉備入主益州,共同抵抗曹操。

劉璋引劉備入主益州實屬於引狼入室,劉備進駐益州沒多長時間,就找到借口主動攻打益州。劉備打益州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因為在此前張松早就將益州的山川河流、城池駐防繪製成圖交給劉備,劉備也因為張松的地圖才輕易的打下了益州。

劉備佔領益州以後,算是正式有了一塊兒自己的地盤,從此劉備以益州為根據地逐漸擴張自己的勢力,最終還在漢中之戰打敗了曹操,從那以後劉備、曹操、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小編認為劉備奪得益州全靠張松的幫助,如果沒有張松地圖的幫助,那麼劉備想入主益州簡直要比登天還難。我想如果曹操對於自己如此莽撞的趕走張松一定是非常懊悔的,因為他趕走的不是張松這個人,他趕走的是益州這個戰略要地。

如果當初曹操對張松好言相勸,好吃好喝的招待於他,那麼益州肯定就是曹操的了,那時候曹操可真就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諸侯。同樣如果曹操取得益州,那麼他離統一天下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可惜曹操沒有看到張松的作用,這也使他痛失益州,同樣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