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三國鼎立現象,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三國鼎立,在我國歷史上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魏、蜀、吳。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於中原(洛陽)。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巴蜀(成都)。
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於江南(南京)。
魏蜀吳三國鼎立
因此,在這個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國時期,是中原、江南、巴蜀的三足鼎立,但這並非我國歷史上最常見的三足鼎立模式,因為江南和巴蜀之地均無法單獨與中原抗衡,只有二者聯合才能與中原並立,北方有明顯的優勢,這種模式並不穩固。
那麼,最常見的模式是什麼呢?我們來數一下歷史上的三國鼎立有幾次:
1、後趙、成漢與東晉三足鼎立
公元303年,李雄據有巴蜀之地,建立成漢。
公元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
公元329年,後趙的石勒滅前趙的劉曜,一統北方。
後趙、成漢、東晉三國鼎立
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已成,這一模式與魏、蜀、吳幾乎完全相同。
2、前秦、前燕與東晉三足鼎立
石勒死後,北方重新進入亂世。
公元352年,符健稱帝於長安,建立前秦。
公元352年,慕容恪擊敗冉閔的大魏,慕容俊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
前秦、前燕與東晉
從此,前秦、前燕與東晉三足鼎立,同時成為三足鼎立最常見的模式。
其中,前秦立足關中、前燕立足河北、東晉佔據江南,在此模式下,三國實力相差不大,比魏蜀吳模式更穩固。
中國地緣結構
如果以秦嶺、淮河劃分南北,北方在地利和實力上佔有優勢,南方的政權只有在北方分裂的情況下才能長期保存。而北方的分裂和對峙便是關中與河北的對立,比較而言,關中地利上較優,而河北實力稍勝。綜合起來看,關中、河北與江南這三者之間基本上構成一種大體的均衡。
3、後秦、後燕與東晉三足鼎立
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一統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敗於淝水,北方重新大亂。
公元384年,姚萇稱帝於關中,次年斬殺苻堅,建立後秦。
公元384年,慕容垂稱帝,定都河北中山,史稱後燕。
後秦、後燕與東晉
至此,後秦、後燕與東晉重新三足鼎立。
4、西魏、東魏與南梁三足鼎立
公元417年,後秦被東晉劉裕所滅。
公元409年,後燕被北魏攔腰截斷,分為北燕和南燕兩部分,北魏拓跋燾滅北燕,東晉劉裕滅南燕。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高歡在河北地區掌控東魏(都鄴城),宇文泰在關中地區掌控西魏(都長安)。
而南方地區,公元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南朝宋。
公元479年,蕭道成取代劉宋建立南朝齊。
公元502年,蕭衍取代南齊建立南朝梁。
西魏、東魏與梁
至此,西魏、東魏、南梁重新三足鼎立。
5、北周、北齊與南陳
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自立為帝,建立北齊。
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自立為帝,建立北周。
公元557年,陳霸先取代南梁,建立南城。
北周、北齊與陳
至此,北周、北齊、南陳三足鼎立。
在我國歷史上,關中、河北與江南、巴蜀是最容易割據的地區,關中的政權強盛時,往往能控制隴西、河西;河北的勢力則往往控制華北大平原,並常常延伸至遼西;巴蜀地區則通常並於東南。
因此,關中、河北與江南三者之間的鼎立,是最經常出現的三足鼎立,而六次的三足鼎立最終均走向南北對峙:
西晉與東吳、後趙與東晉、前秦與東晉、北魏與劉宋、北周與南陳。
南方政權的存在時間取決於北方整合的程度,當北方完成了內部整合,統一便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