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賢臣們的先見之明:孫堅預測董卓為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盤點古代賢臣們的先見之明:孫堅預測董卓為禍

 說起某人具有不凡的眼光,我們都愛說他目光如炬,眼光深邃,見識不凡,而如此眼光其實是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超群的判斷力為前提的,讀史書,每每見識古人令人驚歎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不由佩服之極,驚歎不已!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終使百弊叢生,亂象千層的漢王朝名存實亡,天下豪雄逐鹿,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而董賊未亂漢庭之前就有人看出其人心惡性戾,殘暴好殺終將為禍國家,是誰呢,就是有名的破虜將軍孫堅,當時孫堅還是張溫的屬僚,一次張溫奉旨宣召董卓,董卓拖拉半天才到,態度倨傲,孫堅認為董卓之前已犯重罪,今又狂傲辱上,其人手握重兵又無禮教,蔑視國法,心不可測,終將為害國家,應軍法從事,建議張溫斬殺董卓,但張溫無膽,使董卓進一步坐大,最後成為亂國賊子.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在中國無人不曉,是非曲直是眾說紛紜,其實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並稱為「馬氏五常」,馬謖也因才華橫流還好論軍事而深得諸葛亮的賞識和重用,不過劉備卻不看好馬謖,臨終前叮囑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並未聽取。最後才有街亭之失,北伐吞恨,無功而返。

李靖這位為大唐立下絕世功勳的天才將帥在隋朝時官職雖然卑微,但當時的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卿終當坐此!」後來李靖平梁蕭銑,剿杜伏威、輔公祏,滅突厥,降吐谷渾,用兵如神,屢出奇兵,戰無不勝,揚名江南,威震北狄,才兼文武,出將入相,官拜尚書右僕射兼兵部尚書,封爵衛國公。有意思的是李靖本人也準確預測一個人,這人就是另一著名將領候君集,當年他曾對太宗說候君集終會犯上作亂,後候君集真的因參入政變被殺。

張九齡是唐玄宗時的名相,其人儒雅風流,性耿剛直。曾言安祿山' 祿山 狼子野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後來安史之亂猝發,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司馬炎吞吳之後,天下一統就志得意滿,開始變的驕奢淫逸,縱情聲樂,國政很快廢頹,社會道德很快敗壞,社會風氣以奢以享樂為要,當時的宰相何曾歸朝後對他的兒子們說:國家初創,本因朝氣勃勃,但我每次參加朝會都談些日常瑣事,很少談及國家大事,這不是好兆頭,國家必有大難,你們這一輩人也可以倖免,他指著底下一群孫兒,「此等必遇亂亡也。」二十年後果然天下大亂,何曾的孫子何嵩大哭:「我祖其大聖乎!」何氏一族在亂世之中死亡殆盡。

前秦名相王猛是諸葛亮式的人物,其功不下諸葛孔明,雖然名氣遠不如諸葛亮那樣家喻戶曉。但沒王猛也就沒苻堅輝煌一時的霸業,王猛眼光毒辣,當初桓溫北伐,駐軍灞上,王猛懷輔政濟民,治國安邦之心去拜訪桓溫,桓溫問他::「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仗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王猛看出桓溫雖胸懷大志但韜略才智有不足,又沒重用自己之意便離開了桓溫。後擇明主苻堅,終成就大業,臨終前,王猛涕淚肺腑對苻堅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可惜苻堅被表面的輝煌迷惑了,幾年後不顧一切,傾全國之力南伐東晉,淝水一戰兵敗如山倒,後方慕容垂、慕容沖、姚萇等早懷異心的野心家乘機叛變,前秦帝國一夕間四分五裂,一統江山也如東流水,夢一場,苻堅飲恨而亡。

東晉陶侃,出身貧寒,卻在高門大族壟斷高層權力中奮起,最後投身軍旅,因軍功而拜將封侯,都督八州軍事,官居太尉。其人考慮周詳,慮思長遠,任荊州刺史時把造船後的木屑都留下,後大雪路滑這些木屑派上了用場,而用完竹子把竹節都留下,後也在桓溫伐蜀中立功。

房玄齡,大唐名相,房謀杜斷青史留美名,大智之人必有大識見,想當年,大隋還是一派繁榮向上景象,國勢很盛。弱冠之年的房玄齡卻私下對父親講:「隋帝本無功德,只知誑惑百姓。而且他不為國家長久之計,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終會互相誅夷傾軋。現在國家康平,但滅亡之日翹足可待。」

荀彧,曹操之子房,算無遺策,謀出百中。當董卓聲勢熏天時,曹操也心為之怯,問計於荀彧,荀彧說:「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官渡之戰前,袁紹據四州之地,兵多將廣,曹營內部也各執一詞,多是認為無力對抗袁紹,然荀彧一番言論打消了曹操的顧慮::「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