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皇帝們的遺言之最:劉備的遺言最失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盤點古代皇帝們的遺言之最:劉備的遺言最失敗

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是一個以皇帝為核心的家天下的歷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老皇帝要走了,臨終時留下的或許只有簡短的幾句話甚至幾個字,但卻驚人地改變著歷史,不僅決定著新王朝的命運,而且直接關係到權貴們的成敗與生死。下面,一起來盤點下皇帝死前都說了些啥吧:

一、最廣為流傳的遺囑———劉備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一代帝王沒有對兒子說治理國家,愛戴人民,而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在做人方面有所作為。一生顛沛流離的他,致力於創業,大概只有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父親。  

二、最匆忙的遺囑——秦始皇

秦始皇臨終前匆匆留言,將後事托付與長子扶蘇,由於筆錄下來的遺言已經被銷毀,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證言:「與喪會咸陽而葬。」寫了遺詔,結果遺詔讓趙高給燒了,趙高燒了始皇帝的遺詔以後,直接來見胡亥說:「皇上過世,沒有詔書封賜諸位王子,只有一封書信單獨賜予長子扶蘇,長子扶蘇到了咸陽以後,當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則連尺寸的封土都沒有,如此一來您怎麼辦?」(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結果篡改了遺照,傳位給胡亥。

三、最感人的遺囑——崇禎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揮軍北上,逼近京師,京營兵潰。崇禎揩御筆太監王承恩離開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5歲。衣上以血指書,寫道:「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崇禎帝在位期間精明果斷地剷除了魏忠賢這個奸臣,天下都希望他能帶來承平。但可惜的是當時明朝大勢已去,中興之主難中興,到後來他重又信任宦官,使時局更加艱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雖然他做的事不出彩,但僅憑這段著名遺言,依然不愧為漢人皇帝,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幾千年的道德觀念,自崇禎帝后繼無人。 

四、最無力的遺囑——光緒

光緒帝死前留下遺言:「近幾年全身疾病接二連三,治了那麼久也沒什麼效果,感覺快要不行了。一定要繼續推動立憲,希望多年後能實現。」光緒皇帝在位34年,一個「悲」字貫穿始終,從入宮登基時起,淒風苦雨,唯唯諾諾,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慼慼,常若不悅」。變法是執政中的輝煌,更是他悲慘命運的唯一亮點,卻因觸及到慈禧和頑固勢力的利益,而被軟禁,悲歌跌入谷底,無聲無息,戛然而止。終其一生真可謂生活冷如冰,救國難作為,雖貴為天子,卻傀儡一生。  

五、最操心的遺囑——曹操

曹操的遺囑被稱為史上最操心的遺囑,大意是說:我在夜裡覺得有些不舒服,第二天喝了粥就出了汗,又喝了當歸湯。我早軍隊中指揮,至於我的大小憤怒的表現以及過失,你們不應當效仿。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能遵從古人。我有頭風症,最初的時候戴頭盔,我死裡以後,就像我在世時一樣把持大事,切勿忘記。在殿中的文物百官,十五天後停止哀悼,喪葬以後都要脫掉孝服。率領軍隊駐守邊關的人,都不能離開屯兵的地方。有司應擔當起職責。死後,把我葬在鄴城城西的小山上,和西門豹的墳墓相靠近。不要陪葬金銀、玉器、珠寶等。還有一個遺令是說:我的夫人們都很勤苦,我走後你們要善待她們,讓她們住到銅雀台去吧。你們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掛上靈帳,早晚用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要向帳中歌舞奏樂。你們記得要時時登上銅雀台,在上面眺望我的墓地。我的屋裡還有一些進貢來的香沒用,就分給各位夫人吧,不要用它祭祀浪費了,夫人們要是平日裡無事做,就學著做鞋子去賣,以後萬一家道中落了,還可以以此維持生計。曹操一生奔波於戰場政治爭奪與殺戮,也只有當一生結束時能最坦然最輕鬆地談論一下細枝末節的事情,彌補這一生的遺憾。 

六、最明智的遺囑——劉邦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白馬之盟)呂後問高祖:您走後,丞相蕭何也死了,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他回答呂後:「曹參。」呂後又問:「之後呢?」劉邦道:「王陵。」但隨即又補充道,「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餘,但是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來幫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呂後又問道:「這些人都死掉了,誰還能代替他們呢?」劉邦高深莫測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了?」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了三百七十年。他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七、最福爾摩斯式的遺囑——康熙

康熙末年,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死,雍正皇帝繼位,民間及野史傳聞甚多,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矯詔篡位,認為康熙帝本想傳位於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近日,遼寧展出的「康熙遺詔」顯示,「遺照」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儘管,民間認為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在他統治的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啟下,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一個優秀帝王的政治遺囑就是一個王朝政治在那一段時間的精彩呈現,或是山雨突來,或是風和日麗,有時可能會相對平靜一些,更多的情況卻是在所有的矛盾均處於白熱化狀態下,在你死我活、撲朔迷離中,遺囑或被毀滅或被篡改或被歪曲,給後人留下種種疑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