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了測試曹丕和曹植的應變能力,便叫他們到城外去辦事,暗中卻叫門衛不要放人外出。楊修告訴曹植,如有人敢阻擋,便斬殺他。曹植雖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楊修所教,認為這是楊修與曹植聯合欺騙自己,非常憤怒,於是有了殺楊修之心。世人常將楊修之死歸之於"忌才",當年羅貫中也堅信不疑,還拿出楊修善於通過"猜謎"、"射覆"道破曹操心事作為例證。這其實是很奇怪的,被曹操壓根兒瞧不起的禰衡視做"小兒"的楊德祖,即就才華而論,在當時也難稱翹楚,建安七子中既沒有楊修的名號,後世昭明太子蕭統收羅宏富的《文選》,也僅收錄了他一封致臨淄侯曹植的簡札(該信起句與末句都是"修死罪死罪!"),曹操對才華數倍於楊修的王粲全無忌憚,風發一時的建安七子事實上都曾為曹操所重用,緣何唯獨對楊修別有所忌,必欲殺之而後快呢?曹操殺楊修主要還是出於顧忌自己身後的安寧。由於袁紹與劉表在處理繼承權問題上都留下了致命的禍患,心有餘悸的曹操為避免死後發生同樣的悲劇,便決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剿除他的黨羽。楊修之死,正在於他與曹植過從甚密,在於曹植因擅走司馬門一事而突然在曹操面前的失寵。
在這個世界上,有聰明的聰明人,也有自以為聰明其實並不聰明的聰明人。同樣一件事,在前者手裡,做得挺漂亮,挺圓滿,在後者手裡,以為手到擒來,結果逮不著狐狸,惹一身騷,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意思了。《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智慧過人,穎悟超群,看似絕頂聰明,其實卻是個糊塗笨伯。他的聰明,不過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為他招來殺身之禍罷了。楊修聽到曹操發佈的行軍口令「雞肋」,便回營房打背包,同僚問其緣故,他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漫說是一個統治者,即使普通人,也並不願意讓人揭開內心隱秘,觸到痛處。楊修的這種輕薄行為,落在了剛吃了敗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裡,當然是找死了!最後,就被曹操借口這次洩露軍事機密,殺掉。當然,楊修被殺的原因,史各書多有記載,還有很多說法。
《後漢書·楊震列傳》中記有三條:一是曹操將由漢中撤軍,但猶豫不決,而楊修由曹操的教令「雞肋」一詞,便猜知曹操心事,使曹操大為惱恨。二是楊修為曹植預作答記,皆中曹操之意,後知其情,更加忌恨。三是由於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曹操「慮為後患」,於是藉故把他殺掉。曹操當年曾欲借袁術這個社會關係問題殺楊彪而未得逞,懷恨在心,十幾年後仍以這個問題將其子楊修殺害。
《資治通鑒》卷六十八卻有另外的說法:當初,楊修和丁儀兄弟策劃立曹植為魏太子,曹丕對此很擔憂,把朝歌長吳質藏在舊竹箱中,用車接進府中,請他幫自己出謀劃策。楊修將此事告訴曹操。曹丕感到恐懼,告訴了吳質。吳質說:「沒有關係。」第二天,又用竹箱載絹進入曹丕的宅邸。楊修又報告了曹操。曹操派人進行檢查,裡面卻沒有人。曹操因此對楊修等人產生懷疑。後來曹植因為驕縱而被曹操疏遠,但曹植卻不停地主動和楊修聯繫,楊修也不敢和他斷絕往來。每當到曹植那裡,楊修都揣度曹操的心事,預先為曹植草擬了十幾條答辭,告訴曹植手下的人:「魏王的訓誨來時,根據他的問話,作出相應的回答。」因此,魏操的訓誨剛剛送來,曹植的答辭就已送去。曹操對這樣迅速的回答覺得很奇怪,經過追問,真相才暴露出來,便公佈了楊修多次洩漏魏王訓誨,交結諸侯的罪狀,把他抓起來殺掉。
《三國誌·陳思王植傳》寫到楊修之死,主要是說:楊修在做曹操秘書期間,正在與其兄爭太子地位的曹植與他交往甚深,楊修不知不覺地捲入了這場爭鬥的漩渦之中。他為曹植出了幾個主意,效果很好,可是後來被曹操發現,心中忌恨他,「乃收殺之」。這和《資治通鑒》寫的是差不多意思。除了上面幾種說法外,另有幾件小事也值得關注。曹操曾經叫人建造花園,他看了後不給評語,只在花園的門上寫一「活」字。眾人皆不明其意,楊修看了,說:在門上寫「活」,就是「闊」字,丞相是嫌門闊了。竟不問曹操,擅自命人把門改窄。曹操知道後,口雖稱美,「心甚忌之」。
塞北送來一合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豈敢違反?」曹操雖嬉笑,而心惡之。曹操老擔心別人暗害他,於是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我睡著,你們切勿靠近。」一天他睡午覺,被子掉在地上,一位唯恐侍候不周的勤務員馬上進房把被子撿起來蓋上。曹操從床上跳將起來,一劍把勤務員殺掉,又上床再睡。睡了半天後起床,驚問道:「誰殺掉我的勤務員?」大家告訴他經過,曹操放聲大哭,給死者開了隆重的追悼會然後厚葬。大家都認定,曹操確有夢中殺人的病症,只有楊修心裡明白是怎麼回事。在送葬時,楊修對著死者的靈柩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楊修因此惹惱曹操,被曹操藉故殺掉頭。
於是有人說,曹操殺楊修,是他聰明過頭,好賣弄才華並且喜歡自作主張。因此,楊修是死於「恃才放曠」。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楊修的死,是曹操忌才害賢,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
曹操雖然愛才,「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但他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又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如崔琰太直,罰為徒隸,跟蹤監督,「心似不平」,遂賜死;許攸、婁圭,雖是曹操的故舊且都立有功勞,只因有輕視曹家的言論,便都殺掉;孔融是名士,但好唱反調,也殺掉;就是佐曹起家的首席謀士參謀荀彧,因對其要當魏公提了點不同意見,便不肯饒過,逼其自殺。《曹瞞傳》中說他「持法峻刻,諸將有計劃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這話說得雖有些過分,但考諸歷史,又不得不信。楊修好賣弄小聰明,揭操之短,曹操當然不會放過他。曹操的手,不可謂不黑(以上均見《世說新語》和《三國誌》等書)!
這種說法如果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和前面說的就完全不同,楊修之死的責任完全在曹操一邊。看來,楊修的死因,是有很多版本的,也很難有統一意見。但說他是專制獨裁者刀下的犧牲品,肯定不會錯。楊修死時正值四十五歲的壯盛之年。一代人才就這麼死了,確實使人非常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