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川蜀的耀眼將星都有著不俗的表現,有落鳳的大將張任、蜀漢的謀主法正,向張飛獻計而大破張郃的雷銅和吳蘭,神級論客鄧芝(也能帶兵打仗),可擋陸遜的李嚴,姜維的輔翼張翼(三國誌中有著治理南中的功績,不愧是子房之後),還有許多許多,在此不加敘述。而這些人當中,有的在三國誌中大放光彩,卻在三國演義中默默無名,出場時充其量只在出師表上稍有提及。現在讓我介紹那些被人遺忘的著名將領們。
在三國演義中惟一的功績是說服馬超投劉,但在三國誌中,他可是平定南中的大功臣,在平定南中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並於戰後積極調配南中物資,支撐著蜀漢的財政。
劉備死後,高定、雍闓和朱褒分別在越巂郡、建寧和牂牁動亂,蜀漢南方一時岌岌可危。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同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公元225年春,蜀漢軍隊休整、補充完備,諸葛亮親自披掛,踏上南征之旅。諸葛亮南征,共有三路大軍。
西路軍由諸葛亮自己率領攻擊越巂的高定,之後進擊益州郡。東路軍由門下督馬忠率領,其戰役目標為直取最東面的牂柯郡朱褒。而李恢率領的中路軍最為關鍵,是一支奇兵,由平夷縣翻山越嶺、長途奔襲迂迴到益州郡,以期實現與諸葛亮的勝利會師,對雍闓叛軍形成最後的戰略合圍。
李恢軍在攻入益州郡一帶時,雍闓已被高定部將所殺,由孟獲取而代之。李恢孤軍深入,孟獲迅速集結各部落軍隊,把李恢的部隊包圍在昆明一帶。當時李恢的部隊只有孟獲的三分之一,又沒有諸葛亮軍的消息,於是李恢用計麻痺孟獲:「官軍的糧食吃完了,打算撤退。我們中間有些人久離家鄉,如今得到機會回來,不想再返回北方,想與你們共同謀劃大事,所以才坦誠相告。」孟獲相信了他的話,所以放鬆了守備。李恢乘機出擊,一舉擊潰孟獲蠻軍,追趕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終與諸葛亮勝利會師。
治理南疆,在整個平南之戰中,李恢軍功最大,蜀漢朝廷封李恢為漢興亭侯(漢興在今貴州興義附近)。建興三年秋初,改益州郡為建寧郡,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縣(今曲靖)。李恢統轄南中七郡,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區建寧郡。諸葛亮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給李恢以後,才於是年冬回師成都,諸葛亮對其之信任及其能力可見一斑。
李恢在蜀漢南疆鎮守十年,東征西討,撲滅叛亂,並將各地豪強遷往成都,還移永昌漢民數千落於建寧、雲南兩郡之間,以發展生產,大量徵收耕牛、戰馬、金銀、皮革,用來補充諸葛亮伐魏的軍資。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於是,率軍北駐漢中,開始與曹魏爭衡。這種形式的形成,與李恢完成了安定南中的戰略任務是分不開的。在以後的近四十年間,馬忠沿襲了李恢治理南方的方案,蜀漢南方相對平靜,也是李恢卓越政治之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