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接過哥哥孫權的君主之位後,重賢納才,對內討平內亂,廣施恩德於百姓;對外不畏強敵,注重外交平衡,不僅保住了父兄留下來的基業,同時還發揚光大,終於成就了一番事業。
可以說,孫權的早期作為,完全是符合古代明君標準的。
但是,晚年的孫權,好大喜功,喜怒無常,尤其是內宮混亂,整個東吳政治環境惡劣,又是一個十足的昏君。
那麼,促使孫權由明君轉變為昏君的標誌性事件是什麼呢?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接受了封號,同時立長子孫登為太子。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太子孫登同時被立為皇太子。
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年僅三十三歲的孫登卻死了。次年正月,孫權立了第三個兒子孫和為太子。這年八月,孫權又立了第四個兒子孫霸為魯王。
長子孫登死了,次子孫慮也於公元232年去世,孫和作為在世的最為年長的兒子,立為太子並無什麼不妥,但問題在於,孫權給予這個為王的兒子的待遇和太子沒有任何區別!
封建禮法,一個人一旦被確立為太子,那他就和其他兄弟構成了一種准君臣關係,不管你原來是哥哥還是弟弟,都要對這個太子稱臣。但孫權並沒有給他們確立這種關係。
不僅如此,孫權還給了他特別的寵愛。不久,魯王和太子產生了矛盾,事情傳到了孫權這兒,孫權就讓他們禁斷和外部的交往,借此讓他們精心治學。
有大臣上書,說這樣不妥,說這樣既不利於兩人的發展成長,也會給魏、蜀兩國以不一樣的想法,從而造成民間的猜疑。
由於孫權態度並不明確,僅僅是給他們分開居住,很多大臣高官,就把自己的子弟派遣到兩宮當中任職,這樣就在朝中形成了兩大對立的派系。
又因為這牽涉到嫡庶關係的禮法問題,大臣們也自然分成了兩大派。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人認為太子是正宗,因而站在太子一邊;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則擁戴魯王孫霸。
本來,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很得寵,孫權曾想立她為皇后,但由於她和孫權的大女兒全公主有矛盾,結果被全公主阻攔。
孫權曾經臥病在床,孫和替父皇到太廟上祭禱祠,孫和妃子的叔父張休的住處離太廟不遠,就邀請孫和去他家做客。全公主派人尾隨窺視,趁機對孫權告發說太子不在太廟裡,專到妃子家去謀劃事情,又說王夫人見皇上臥床不起臉上有高興的神色。
孫權因此發怒,王夫人憂懼而死。從此,孫和受到的寵愛也日益減少,同時他很擔心自己要被廢黜。魯王孫霸更加覺得有機可乘,對太子之位的非分企圖也愈演愈烈。
陸遜、吾粲、顧譚等人多次上書陳述嫡庶之間應有的名分,各自堅守正理決不動搖,而全寄、楊竺作為魯王孫霸的死黨,讒言誣告日甚一日。
丞相陸遜多次上書,陳述太子正統,只有太子之位穩固,國家才會持續安定的道理。
孫權不聽,陸遜就要求進都城,親見孫權闡述自己的理由。孫權不但不聽,還把太子太傅吾粲打進大牢處死,理由就是多次與陸遜的書信來往。陸遜的外甥顧譚被流放到交州。
同時,孫權還派出使者責備陸遜,陸遜憤怒痛恨而死。
而阿附魯王的全寄(全公主丈夫全琮前妻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和楊竺等人,讒言和誣告一天甚於一天。
孫權猶豫了好幾年,後來終於將孫和幽禁。於是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便帶領諸將以泥塗首並各自捆綁,不惜用這種自辱服罪的方式連日來到宮門外為孫和求情。
孫權登上白爵觀看見這一幕非常厭惡這些人,挖苦朱據、屈晃等人「無需匆忙」!
孫權打算廢黜孫和而冊立孫亮,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書,援引了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晉國因此大亂的歷史典故試圖改變孫權的心意,再加朱據、屈晃也堅持勸諫個不停,孫權大發雷霆,將陳正、陳象滿門抄斬;讓人把朱據、屈晃牽到大殿裡,每人杖打一百,最終還是把孫和流放到故鄣,群臣因為勸諫而遭到誅殺或流放的多達十幾人。民眾都為他們感到冤枉。
與此同時,魯王孫霸被賜死,依附他的黨羽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人全被誅殺,楊竺還被流屍長江。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呢?從赤烏五年孫權立了孫和為太子,到十三年孫權廢太子,再到太元二年孫權死,他幾乎就沒有幹過一件正事。
相反,東吳朝廷卻在不斷地上演著一場場狗血劇。本來,兒子封王並沒有什麼問題,皇帝的兒子嗎?但封王和太子完全是兩回事,孫權自己都不把太子和諸王有所區別,你讓大臣們怎麼去看?
尤其是,大臣們維護太子有什麼錯?你孫權還真當這就是你自己的家事嗎?在此之前,孫權也做過一件餿事兒,那就是支持遼東的公孫淵叛魏,不過,這件事兒孫權還是認錯了。
但這個兩宮並立事件卻不同,孫權表現的確實狂悖昏亂,亂殺大臣,尤其是殺掉太子太傅吳粲,就是這件事情的最好註釋。
太子太傅對太子有教導之責,同時也有維護之義,如果他有教導方面的過錯,處罰當然沒錯,僅僅因為他維護太子的地位而被下獄,這才真正是昏君所為。
更換太子、賜死魯王、亂殺大臣,女兒參政,就這一件事上的表現,孫權昏君的一切行為全都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