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今天三國中文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關羽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三國時期,劉備取得漢中大勝後,實力空前膨脹,似乎有席捲天下之勢。而與之相對的曹魏,則陷入了低谷期,接連的失敗使得曹魏外患嚴重,內部也叛軍四起。局面似乎都在向蜀漢傾斜。然而隨著襄樊之戰的失利,荊州被襲,關羽荊州兵團覆滅,劉備集團損失巨大。一下子從巔峰狀態直接跌落山腰。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了,為啥關羽要發動這場襄樊之戰呢?沒有這場戰爭,等劉備集團實力恢復,豈不是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演義中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之所以發動襄樊之戰,其實也是聽命行事。而這道命令,其實是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佈的。當時劉備取得漢中大勝後,整個蜀漢集團的人都陷入了空前興奮的氛圍中,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從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坐擁兩州,前途一片明朗。於是在眾人的勸諫下,劉備自封漢中王,並上表到漢獻帝處。

曹操看到劉備的上表,十分氣憤,想要給劉備一個教育。便準備聯合東吳,攻取荊州,這樣劉備必然會派兵支援荊州,漢中守軍將會空虛,曹操可以趁機進攻漢中。不過,曹操沒有想到,劉備壓根就沒想過出兵救援荊州,而是直接給關羽下了一道進攻樊城的命令。

演義原文: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謀;然吳中謀士極多,必教操令曹仁先興兵矣。」漢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漢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馬費詩為使,繼捧誥命投荊州來。

在諸葛亮看來,東吳和曹魏各懷鬼胎,表裡不一,是很難通力合作的。所以只需要關羽率軍攻下樊城,展示武力,就自然可以使得兩家的聯盟關係瓦解,不能攻取荊州。不過諸葛亮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孫權最終會下定決心,一定要攻下荊州。而促使孫權下定決心的,正是關羽的侮辱。

不管怎麼說,在演義中,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都只是聽命行事。他只是在孫權請求聯姻時,駁斥了東吳使者,不過站在關羽的立場,他也不敢一口就答應孫權,畢竟劉備才是真正的主子,這種事情都是需要經過劉備的點頭才行。當談論起演義時,大家都是普遍認為是關羽的高傲將孫權推向了對立面,使得荊州遭到襲擊。

那麼正史中,是如何描述這次戰爭的呢?

正史中

在正史中,其實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完全是個人行為,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下過這個命令。其實這種解釋倒是比較符合現實狀況。因為當時的劉備集團,急需休整,根本沒有餘力提供援兵,所以,劉備不會下達進攻命令。劉備肯定是希望大家堅守,撐住這一段時間,等到蜀漢元氣恢復,再進行對外作戰。實際上,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計劃,關羽北伐肯定是會有的,但不會是在這個時候。

而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期,其實東吳和曹魏根本沒有結盟,沒有共同攻打荊州的打算。當時曹操漢中大敗後,東吳還準備著趁火打劫,進攻合肥呢。可以說,如果東吳堅持進攻曹魏,而關羽這邊同時北伐,將會大大的削弱曹魏的防護力。不過大家都知道東吳對曹軍的作戰表現,不忍直視啊。

關羽一路勢如破竹,擊敗於禁,水淹七軍,震驚華夏。而之後,形勢出現了變化,東吳的短視出現了。他們不僅沒有趁著曹魏陷入低谷期,拚命進攻,幫助盟友,反而擔心蜀漢做大,決定從後面捅關羽一刀。而且竟然無恥的和曹魏聯盟,準備共同夾擊關羽。雖然關羽對此也有所防備,但是沒想到傅士仁和糜芳都沒怎麼堅守城池,就輕易的投降了,這給了關羽致命一擊。誰也沒想到,一個是跟隨劉備多年的屬下,忠心耿耿,另一個更是劉備的小舅子,竟然會在這種危急關頭直接投敵。假如他倆多堅守幾天,關羽順利回師,勝負仍未可知!

綜合對比來看,我們能明顯看到演義和正史中對於襄樊之戰的描述有所不同!

一、戰爭責任人不同

在演義中,是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下達了進攻樊城的命令,與關羽無關。而在正史中,則是關羽私自發動的戰爭,完全應該由關羽全權負責,劉備甚至對此事並不知情。

二、孫權偷襲荊州的原因

在演義中,將孫權偷襲荊州的原因歸結於關羽拒絕聯姻並侮辱孫權,惹得孫權大怒。實際上在正史中,孫權一直對荊州垂涎三尺,之前孫權就曾進攻過荊州,還是劉備前來解救,這次看見這麼好的機會,當然會偷襲荊州了。

事實上,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關羽最終敗亡,都是因為傅士仁和糜芳的臨陣投敵,他們若堅守,關羽不至於兵敗身死。

結語

關羽之所以發動襄樊之戰,其實在演義和正史中的記述是完全不同的。在演義中,是劉備下令讓關羽進攻樊城的,關羽是聽命行事。而在正史中,則是因為關羽自己想要獲取戰功,私自發起了這場大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