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篇《誡子書》,他是寫給兒子諸葛喬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在他取得光輝業績的同時,諸葛亮在教子成材方面做的也是相當成功的。諸葛亮的教子之道是什麼呢?
諸葛亮出仕後大部分時間都征戰在外,國事頻繁的他不可能像平常父母一樣整日對子女耳提面命,但這並不表示他就對兒女疏於管教,他經常在書信中語重心長地對子女進行勸誡教育,以治學之規、立身之道到接人待物、約制酒量,要言不煩、周密全面。他教育子女要將修身和追求自我價值作為人生的首要準則。當年他躬耕隆中時便立下管、樂之志,聯繫自身他深知志向對人的巨大指導作用,於是他要求子女「慕先賢」,立「高遠之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這些引人向上的經驗之談對於子女們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的。
在循循善誘的言傳之外,諸葛亮更注重「正已教人」,即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子女。他勤於政事、忠於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則、剛正不阿。潛移默化之下,子女們無形之中養成了一種極強的自我約束能力。
諸葛亮貴為蜀相,位極人臣、權傾朝野,卻不願去封妻蔭子,反而「自討苦吃」,將兒子派往深山峽谷中艱苦勞作。他強調「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決不利用自己身居高位來增殖私產,好讓子女坐享其成。他不貧不奢、家風淡泊歷史上早有記載。
他不偏不袒、絕無溺愛,知道侄兒諸葛恪難當大任,主動要求將他調離。在他病重期間寫信告訴哥哥擔心兒子諸葛瞻難成大器。這些鞭策鼓勵只為子女能夠早日成才。
他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報,諸葛瞻父子盡忠報國、戰死綿竹,諸葛懷終身不仕司馬、之死靡宅。
諸葛亮在教育子女時,不但重言傳,更重身教。他一生簡樸自如,廉潔奉公。臨終前,還留下遺言,要求喪事從簡,只是日常裝殮,不用任何器物殉葬。他的這些做法,為子孫們日後如何為人處世樹立了榜樣。在諸葛亮的教育下,他的子孫都成了足智多謀、才學廣博的人才。諸葛喬和諸葛瞻都身居要職,為蜀國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