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夷陵之戰後的蜀漢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但是,不管是5萬人,還是8萬人的說法,蜀漢在這場戰役,都是損失慘重的,也即蜀漢總共10萬大軍,至少一半的兵力折損在夷陵之戰中了。更為關鍵的是,一些年輕將領的損失,更是短時間難以補充的。在夷陵之戰後,益州郡等郡縣出現了叛亂,而東吳和曹魏也都對虛弱的蜀漢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劉備於公元223年病逝,即位的後主劉禪又是一位比較平庸的君主。在此背景下,力挽狂瀾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身上了。那麼,問題來了,夷陵之戰後,虛弱的蜀漢為何再度崛起?你看諸葛亮都在忙什麼!
對此,在筆者看來,夷陵之戰後,諸葛亮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情,成為蜀漢再度崛起的重要原因。
一、恢復蜀吳聯盟,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本來就是實力最弱的一方,夷陵之戰後,蜀國自然更加虛弱了。對於蜀國來說,匡扶漢室是自己的旗號,這意味著其和篡漢自立的曹魏之間,必須站到對立面。因此,蜀國和曹魏,自然是不可能和解的。同時,蜀國的實力,根本不允許其以一敵二,所以諸葛亮必須要恢復蜀吳聯盟。基於此,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成功恢復了蜀吳聯盟。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東吳之所以願意和蜀漢再次結盟,也是因為曹丕三路大軍征討東吳。如果沒有曹魏的壓力,東吳願不願意接受諸葛亮拋過來的橄欖枝,還是一個未知數。
二、補充兵力,平定南中
對於蜀漢各地的叛亂,早在公元223年就開始了。比如益州郡的豪強雍闓,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的部落首領孟獲等一起叛亂。面對這些叛亂,諸葛亮沒有貿然出擊,這一方面是因為夷陵之戰帶來的創傷,需要一定時間來恢復,二是因為諸葛亮判斷這些反叛勢力主要割據一方,暫時不會威脅到蜀漢都城成都一帶。在此背景下,諸葛亮在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蜀國都城成都開始組織平定南中的戰役。到了公元225年秋天,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諸葛亮就成功平定了南中等地的叛亂,從而解決了夷陵之戰導致的內憂外患局面。
三、北伐中原,鍛煉士兵,培養人才
夷陵之戰中,馮習、張南、傅肜等將領戰死沙場,蜀國想要恢復元氣,就必須培養人才來彌補這些空缺。而這些文臣武將的培養,離不開戰場的磨煉。所以,自公元228年開始,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雖然在五次北伐曹魏讓蜀漢損失了一定的兵馬和將領,不過,等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文有蔣琬、費禕、董允等良臣,武有姜維、王平、吳懿、吳班、張翼、廖化等強將,這些人才也得到了後主劉禪的重用。對於這些文臣武將,成為蜀漢可以在諸葛亮病逝後,又堅持30年左右,直到公元263年才走向滅亡的重要支柱。
四、諸葛亮的治國才能,促使蜀國賦稅財物充足
公元25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地區後,南中一帶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另一方面,蜀漢擁有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並且,鹽、鐵之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上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發達時期,也為蜀漢提供了比較充足的賦稅財物支持。所以,在支出包官俸、軍糧、賞賜等,至公元263年蜀漢亡時,蜀國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因此,雖然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中原,卻因為擁有充足的賦稅財物支持,從而沒有達到勞民傷財,乃至於窮兵黷武的地步。
凡此種種,顯然是諸葛亮治國才能的重要體現。所以曹魏大臣賈詡表示:諸葛亮善治國。魏晉時期名臣及文學家傅玄則表示:「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這都是對諸葛亮治國才能的體現,也是蜀漢在夷陵之戰再次崛起的物質基礎。
總的來說,夷陵之戰後的蜀國,距離滅亡實際上只有一步之遙,這和古代歷史上各個王朝的末年局面比較相似,比如明朝末年,內有李自成等起義,外有不斷進攻的後金(清朝),所以崇禎皇帝再努力,還是無法挽救明朝。但是,類似的情況之下,諸葛亮卻力挽狂瀾,促使蜀漢再度和曹魏、東吳鼎足而立,這自然是令後人讚歎不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