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孫權的故事,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孫權從小就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氣質,不過這些才能的發揮需要在其父親孫堅和其哥哥孫策之後,直到自己坐在了吳國的第一把交椅上,孫權能熬不僅是對內,對外,也是熬死了一大批英豪,比如說袁紹,袁術,曹操,劉備等等,甚至於在其之後的曹丕以及曹睿都沒能熬過他,因此說他是三國最能熬的人一點也不為過。
雖說能熬,但是卻沒有什麼真正的建樹,魏蜀吳三足鼎立,其他兩位都是憑借自己實力打上來的,唯獨他是從老爹和哥哥手中接過來的,曹操從最初的什麼也沒有到後來成為統一北方的霸主,其成長歷程不得不讓人佩服,劉備也是,一個市場上賣鞋的,從最初的散兵流勇,發展成為有自己的地盤的一方老大,而孫權則是從哥哥手中接過來是什麼樣到最後還是什麼樣。
曹劉常年征戰,東吳則常年休養生息,而且十分的富庶,按照常理來說,應該是十分的強大才是,但是到了最後卻成為三方勢力中實力最弱的一個,很多人的評價是不思進取也就算了,就連守家也守不明白。其實這和他自己的能力不掛鉤,一切皆因為他的生活和閱歷。相比較曹劉二人,他的生活可謂是幸福的,因為在出生之前,他的哥哥和老爹就將一切為他安排妥當,當他成為了動物的當家的,又有周瑜開始輔佐,之後是魯肅,陸遜等人的幫助,內政方面也有張昭的輔助,他的一生可一直處於補刀發育。
有人說在劉備死後,他沒有出兵川蜀,是一大損失,其實對於他的這種做法是很好理解的。首先,劉備在死前的時候,並不是完全任性的出征,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見解的影響了東吳。劉備的七八十萬大軍打來,雖然最後在陸遜的計策之下取得了勝利,但是影響也是非常的巨大的,因為偷襲荊州的事情雖然讓東吳實力大增,但是來自魏國的壓力也相應的轉移到東吳這邊。相比蜀漢,魏國才是東吳的心底大患,如果這個時候出兵川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劉備倒向曹魏,另外一種他們兩家聯合瓜分東吳,所以這個時候孫權是不會輕易出擊的。
至於曹丕死的時候,他確實有些想法,就像當初偷襲荊州,他差點全殲曹軍,不過蜀漢出兵相救,孫權做了衡量,最終還是放棄了再次乘勝追擊的機會。他的一生也就見識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他不敢輕易的打破這個規則,除非是有百分百的把握或者是受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他才會出兵。因為見識決定了一切,他從未想到統一的勝利,反而擔心的是失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