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孫權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一個君主的本能就是保住自己手裡的權力,無論這個君主是誰。
孫權這個人,與劉備、曹操二人相比,在軍事上差了很多,這主要與其經歷有關。
孫權這個八零後(182年生),小小年紀,就被哥哥送上一個政權最高位置,自此開始了長達50年的君主統治。
曹操與劉備早年都是混軍旅的,自己的勢力都是一刀一槍拿命換來的。
孫權呢,學的卻是管理學,學的是如何「馭下」,如何指揮自己的部將,讓他們為自己服務。
誰讓人家孫權比劉備、曹操多個好爹、好哥哥呢。
孫權的經歷,造就了他在政治上的高超手腕,與曹操、劉備相比,孫權更是一個權力玩家。要不現代形容孫權內鬥內行麼。
至於孫權的政治才能,從他晚年的二宮之爭就能看出來。
東吳有三方勢力:孫氏宗族、淮泗集團以及江左的本土大族(顧陸朱張),這三方勢力組成了東吳的統治階級。
孫氏宗族不能過分利用,否則誰知道會不會篡位?
淮泗集團是孫策舊將,如周瑜、魯肅、呂蒙、張昭、諸葛瑾、程普等都是這一系,這一系也是孫氏的嫡系,是孫權外與曹操、劉備爭天下,內與江左集團爭權力的依靠。
我們看孫權前期歷史,出名的都是周瑜、魯肅、張昭、呂蒙等人,至於江左諸人都是聲名不顯。
等到這些淮泗集團的老將一一去世,孫權發現自己手裡沒人可用了。而人家江左世家人才濟濟:陸遜、陸抗、顧雍等等。
孫權不想用,卻又不得不用,難道把荊州讓給劉備,把淮泗地區讓給曹操?
這也是上位者的普遍心理:不用你,難道我自己干?用了你,你會不會把我擠下去?
矛盾啊矛盾。
孫權在用江左集團的時候,也在想:自己會不會被這些人給架空了?
君臣之間的「爭鬥」,那是一種權力的本能:參與其中的人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力。若真的是為了養老來的,不如「躬耕於南陽」。
當官就是為了向上爬,爬到與皇帝說上話了,就想著是不是能從皇帝手裡扒拉點權力。
這不是說想篡位什麼的,這只是人的本性罷了:貪得無厭。
孫權也不會將自己的權力分給他們,但天下不安穩,還得用江左世家。那麼怎麼控制江左的人?
權力平衡。
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又立四子孫霸為魯王跟他打擂台(孫權的老大老二都死了)。我們來看看《三國誌》怎麼說的: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
支持太子的多為江左四大家,支持魯王的多為淮泗集團。讓這兩方互掐,便是孫權的目的:他們兩方爭的越厲害,孫權的地位越穩。
有人會說,如果孫登不死就好了,那麼東吳政權就穩定了。
我只想說太天真。哪怕沒有江左集團這些破事,孫權仍會削弱太子:孫權與太子之間是天然的敵對關係,因為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
太子的權勢既是皇帝權力的延伸,也是皇帝權力的繼承。太子直接威脅著帝王。
皇帝活的久,而又早早立太子的,彼此之間往往不會有好結果。
漢武帝的戾太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二阿哥等等。
若孫登活著,那麼就是孫和為「魯王」,與太子孫登相爭了。
這便是孫權的平衡之道。孫權這樣做的根源還是皇權的勢力比不得世家的勢力。
孫權扶持魯王與太子爭鬥的目的有二:牽制江左世家的精力,然後找到機會狠狠拾掇江左世家一次。
當江左時間忙著與魯王集團爭權奪利的時候,孫權就有更多的精力來佈局。等到時機差不多的時候,他便出手了。
他首先讓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人誣告太子。
有了魯王集團的告發,孫權便開始清除太子一黨:
顧譚、顧承兄弟被流放交州,朱據被流放(後又被賜死),陸胤下獄,吾粲獄中處死,張純被殺,屈晃罷官回家。
更為關鍵的是江左的領軍人物陸遜「憂憤而死」,江左世家受到致命打擊。
這不是孫權最狠的地方。
孫權知道江左世家雖然被打暫時打壓,但根基未斷,東吳政權在很多地方還需他們的支持。
那麼如何安撫江左世家呢?把孫霸推出去,當替罪羊。
孫權假惺惺對江左世家們說:我是老年昏庸了啊,被孫霸給迷惑了啊。我怎麼這麼糊塗啊,殺掉這麼多對我吳國忠心耿耿的大臣啊!
於是孫霸悲劇了,被自己的爹爹利用完身體,還得獻上自己的腦袋。
孫權才是三國開國君主最狠的那一個。虎毒不食子,但在皇權面前,這句話就是個擺設。
孫權打壓了江東大族之後,臨死前任命大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為輔政大臣,自此東吳的權力暫時回到了淮泗集團的手裡。
曹操50後,劉備60後,論狠勁比不上孫權這個80後。
如說三國最犀利的權力玩家:孫權遙遙在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