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是東吳資格最老、影響最大的人物。他在孫策創業時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孫權繼任後,張昭對孫權可說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輔之」,為東吳的鞏固發展貢獻不小。孫策、孫權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因為他資格老、影響大,所以在孫權稱王后,群臣兩次薦舉張昭擔任丞相。第一次,孫權沒有同意,只是委婉地說,現在事務繁雜,責任重大,張昭不很適宜。第二次,孫權又不同意,才直言其理由:「當丞相事情繁瑣,而張昭性情剛烈,不聽他的,埋怨之心將生,這不是他能處理好的。」
確如孫權所言,從丞相所要求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來看,張昭不宜為相。
第一,張昭在關鍵時刻不能正確分析形勢,缺乏與敵決戰的能力。在曹操率兵進攻江東時,作為朝廷重臣,首議迎操,差點斷送了江東的前途。他沒有起到他應起的作用。
第二,張昭架子大,虛榮心較強,有時弄得孫權也下不了台,這還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作為老臣,他不能起到凝聚力量、協調關係、穩定朝廷的作用,有時候還舉措失當,捅婁子。
甘寧背叛黃祖,來投孫權。他急於建立功業,便提出了一個征黃祖、取劉表、擴大地盤到巴蜀的計劃,還請命自任先鋒,孫權認為此計可行,不料遇到張昭反對:「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
甘寧很不高興,反唇相譏:「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見狀,忙對甘寧說:「今年興討,決意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後來孫權自率大軍征黃祖,甘寧為先鋒,果然大獲全勝,解決了孫策在世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雖吞併劉表未成,但解除了黃祖這一大心病,江東自此在孫權的控制之下。
魯肅「少有壯節」,周瑜推薦給孫權,孫權與魯肅一見如故,「合榻對飲」,魯肅德才兼備,見解不凡,一見孫權便提出了「鼎足江東」的戰略目標。不知是出於忌妒還是偏頗,張昭對孫權說魯肅「年少粗疏,不可用」。後來證明,魯肅才堪大用。察人薦才是丞相職責之一,如以張昭為相,對百官必定失察,更不必說攬天下英才輔佐君王了。
第三,張昭心胸不廣,氣量不大。丞相為中樞之首,總攬朝政,協調百官,必有海納百川之雅量,吞吐天地之襟懷,也必如俗話說的:「宰相肚裡可撐船。」但張昭過於計較細節,大事反倒不明。有一次,有一群鳥飛到殿前,孫權問:這是什麼鳥?
諸葛恪說,這是白頭翁。張昭聽了,馬上聯想,以為自己是在座的人中最老的,懷疑諸葛恪以此來戲弄他。諸葛恪解釋之後,張昭自討沒趣,引得大家一陣哄笑。這種胸懷,自然不具備為相的素質。
孫權最後任命顧雍為相。顧雍德器深遠,穩重威嚴。孫權稱讚他:「顧君不言,言必有中」。史稱,顧雍「其所選用文武將吏,各隨能任所,心無適莫。時訪逮民間及政職所宜,輒密以聞。若見納用,則歸之於上,不用,終不宣洩。」顧雍為相十九年,時間不可謂不長,可見顧雍才德堪在相位。
孫權不因張昭的資格、威望就任他為相,他正確地看到了張昭的不足之處,因而任用了顧雍。當然對張昭這個顧命之臣還是敬重有加的。
古人用人尚不按資排輩,而是量才而用,這一方面,今人尚有不及古人處。當然那時的人們不知道帶括號可解決待遇問題,假如知道,說不定在張昭所任官職後面加上一個括號:(相當於丞相級)。但那必不是孫權所為,而是李權、劉權所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