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對於司馬昭來說,之所以選擇先消滅蜀漢,而不是東吳,一方面是因為蜀漢的國力相對弱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攻打蜀國的話,不需要建造大量的船隻,主要是步兵和騎兵作戰,這能夠減少前期的準備工作。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結束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漢滅亡之際,東吳最終選擇趁火打劫,包圍了羅憲鎮守的永安,想要攻佔原先蜀國的疆域。那麼,問題來了,東吳當時在幹什麼,又是怎麼想的呢?
一
首先,蜀漢滅亡之際,東吳在位的皇帝為吳景帝孫休。永安六年(263年)五月,曹魏大軍進攻蜀漢之前,東吳交阯郡吏呂興等謀反,擊殺掉太守孫諝 。孫諝當初徵調郡裡的手工匠人一千多送到建業。而這些人到交阯後,百姓們擔心再次受到徵調,故此呂興等人借此煽動士兵、百姓,招誘各部落叛亂。對此,在筆者看來,交阯郡一帶的叛亂,自然牽扯了東吳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東吳的當務之急,自然是平定叛亂了。
公元263年冬十月,蜀國因為魏國要對其征伐來使告知吳國。二十一日,建業石頭小城失火,燒燬西南部一百八十丈內的建築物。二十二日,吳景帝派遣大將軍丁奉督率各軍向魏國壽春挺進,將軍留平另到南郡見施績,商討進兵方向,命將軍丁封、孫異前赴沔中,救援蜀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孫休收到蜀漢的求救信息時,鄧艾已經兵臨成都了。從這一角度來看,東吳接下來的救援,注定是徒勞無功的。
進一步來說,在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之間距離遙遠,想要傳遞信息,往往需要數個月的時間,而就魏滅蜀之戰來說,始於公元263年8月,結束於公元263年11月,只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更為關鍵的是,在魏滅蜀之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後主劉禪因為沒有預料到鄧艾會偷渡陰平,更是拒絕了部分將領支援成都,比如鎮守南中的霍弋,就不被允許派兵前往成都。換而言之,劉禪很可能是鄧艾偷渡陰平之後,才派人向東吳求援的。等到這個時候,東吳的援軍,自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
二
在孫休派遣援軍之後,半途就接到了蜀漢劉禪投降魏國的消息。於是,孫休停止了救援蜀漢的行動。與此同時,之前在交阯郡叛亂的呂興派使者前往魏國,請求任命他為太守以及領兵,這樣交阯也叛吳降魏,孫吳完全處於魏國的包圍之中。對於此時的東吳,北有強大的曹魏,西有剛剛被魏國大軍佔據的蜀國,南有叛亂的交阯郡,東邊則是廣袤的大海,這可以說是身處險境了。
於是,到了永安七年(264年)二月,東吳鎮軍將軍陸抗、撫軍將軍步協、征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領軍隊圍困蜀國巴東郡守將羅憲。對此,在筆者看來,很多人將東吳此舉視為對蜀漢的趁火打劫。但是,實際上,此時的蜀漢已經正式滅亡了。從東吳的角度來看,這是攻打曹魏的疆域,並非對蜀國落井下石。況且,對於此時的東吳,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只會擴大曹魏和東吳之間的差距,從而加快自己的滅亡進程。
三
在這樣的背景下,永安之戰正式爆發了。在永安之戰爆發之前,守將羅憲接到劉禪降魏的親筆詔令,羅憲遂率部移駐都亭(永安城外驛站),準備向魏國投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羅憲不僅接受了蜀漢滅亡的事實,還願意歸降曹魏,這可以視為曹魏的將領。此時,東吳大軍則準備攻佔永安,從而趁著曹魏在蜀國立足未穩之際,以此攻佔原先蜀國的疆域。
對於永安這座城池,是蜀國的東大門。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後,劉備收拾殘兵,就停留在了永安。對於劉備來說,之所以留在永安白帝城,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東吳大軍攻打益州。現在,數十年的時間過去後,面對東吳大軍,羅憲同樣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用數千人馬堅守了永安這座城池。
東吳為盡快佔領東巴,派撫軍將軍步協率大軍進攻永安。羅憲兵力薄弱,形勢危急,立即派參軍楊宗突圍北上,向曹魏安東將軍陳騫求援,並把文武官員的印綬呈獻司馬昭。在此背景下,東吳將領步協急攻永安,被羅憲擊敗,吳景帝孫休大怒,增派駐守西陵(今湖北宜昌)的鎮軍將軍陸抗率兵3萬會攻永安。
在永安之戰中,羅憲據城堅守,吳軍圍攻6個月不下,魏國援兵仍未到,永安城中將士和百姓的處境更加艱難。有人勸羅憲棄城突圍,但他決心堅守到底,與守城將士共存亡。
四
最後,公元264年,魏國將陳騫將永安告急報告司馬昭,司馬昭令荊州刺史胡烈率兵2萬進攻東吳的西陵,以解永安之圍。公元264年七月,吳軍因久攻永安不克,西陵又遭魏軍攻擊,被迫從永安撤軍。隨後,司馬昭任命羅憲為巴東郡太守、陵江將軍,繼續統兵駐守永安。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攻城能力相對較弱,東吳在兵力佔據優勢的背景下,還是沒有攻佔永安,更不用說蠶食益州的城池了。從這一角度來看,東吳想要對蜀漢趁火打劫,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公元264年9月,吳景帝孫休病逝,這促使東吳對外作戰的步伐按下了一個停止鍵。與此相對應的是,曹魏雖然消滅了蜀漢,但是,因為鍾會之亂,鍾會和鄧艾這兩位著名將領,都被擊殺掉。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264年5月2日),魏元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鹹熙二年八月辛卯日(265年9月6日),司馬昭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葬於崇陽陵。九月癸酉,司馬昭被追諡為文王,葬於崇陽陵。
同年十二月,司馬炎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昭被追封為文帝,廟號太祖。因為司馬昭的病逝,加上司馬炎的當務之急是取代曹魏,建立西晉。因此,蜀漢滅亡之後,司馬昭父子也沒能趁勢消滅東吳,這在一定程度上錯過了提前一統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