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點評三國的文章,當提到三國裡誰死得最冤的時候,四大叔魏延(為什麼叫魏延四大叔呢?額,估計得是八零後以上年紀的朋友才知道,哈哈)都排第一,為什麼呢?四大叔可是五虎將死後,蜀漢的第一將啊,也就是和我們的諸哥有些意見不和,諸哥就在臨死前還要留一條遺計給馬岱,將魏延給宰咯。魏延一死,讀者感覺蜀漢可是少了擎天玉柱啊,畢竟當時蜀漢已經將才不多了,魏延不管是資歷武力值智力值都是蜀漢將領的頭一名。從中也讓很多諸哥的抨擊者找到了抨擊諸哥的理由,說諸哥妒賢嫉能,不會用人,死了還要殺掉和他意見有不和的四大叔。
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上文的說法是演義裡的,那麼咱們就先來看看演義裡的魏延的大概經歷:魏延的首次出場是在《三國演義》的第四十一回,劉備軍為曹操所迫,走至襄陽,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當時魏延就挺身而出,大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可是劉備為免驚擾百姓而決定不進城。後來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長沙太守韓玄。後來關羽攻長沙,與大將黃忠交戰,韓玄認為黃忠戰鬥不力而要把他殺掉,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一方面激於義憤,便率吏民殺掉韓玄,投降劉備軍。
可是魏延到劉備營中,便被諸葛亮判斷其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此後劉備率軍入蜀,魏延隨軍前往,於劉璋的酒宴上奉龐統之命起身舞劍,意在乘隙殺死劉璋,但被劉璋部將阻止。攻雒城時為爭功反陷入苦戰,幸得黃忠所救。於馬超進攻葭萌關時出戰,擊敗馬岱,卻被敗中求勝的馬岱放箭射傷。於瓦口關之戰中曾奉命援助張飛。漢中之戰中無視曹操的招降而對曹操放箭,射中其人中,但被龐德殺退;戰後被封為漢中太守。劉備逝世後,魏延隨諸葛亮平定「南蠻王」孟獲的叛亂。
於諸葛亮北伐時獻「子午谷奇謀」之策,但未被諸葛亮採納;因此在奉命進攻箕谷時無視諸葛亮的軍令,險些敗北。於諸葛亮向天祈禱延命時進帳報告敵軍入侵的消息,不慎碰倒主燈,導致諸葛亮的祈禱失敗。諸葛亮臨終前遺命楊儀統兵,魏延對此不滿,於諸葛亮病逝後率軍反攻楊儀,而楊儀則根據諸葛亮的遺計挑釁魏延,魏延大喝一聲「誰敢殺我」後被潛伏在一旁的馬岱所殺。總之縱觀《三國演義》裡的魏延是一位勇猛無敵,忠義無雙,頗有計謀,雖然脾氣有些暴躁,有些狂傲,可卻也是一位難得的將才。可是諸葛亮卻遺計把他給殺掉,實在是不該,魏延也死得太冤了。
可是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子嗎?只能說大致相同,不僅魏延的生平改動很多,而且諸葛亮對魏延一直是很重用和偏愛的,這些真不是楊帆在胡說,大家大可再去翻翻《三國誌》等史書,再來指出楊帆的不是便可。
那麼史書上的魏延生平是如何呢?
《三國誌》說魏延是荊州義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南益陽。「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大概是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而駐軍新野的時候收編的土匪或者魏延是一群鄉勇的頭頭,就類似於劉備當年組織鄉勇抵禦黃巾之亂一樣。但魏延打仗是一把好手,「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當了劉備的中央警衛團團長。不久,劉備進位漢中王,政治軍事中心將要遷到成都,這時候,需要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必定是張飛,張飛也以為必定是自己。劉備卻破格拔魏延為都督,領漢中太守。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擔此邊防重任,一時間輿論一片嘩然。為了消除大家的誤會,劉備特地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會上,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魏延在漢中做過十餘年的太守,做的非常不錯。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他這十年的市長在民間的口碑不錯。現在漢中市的虎頭橋還存有魏延的碑。近年興起了旅遊,楊帆也去漢中遊覽過,漢中市內還有一條街,是為了紀念魏延起的名字(中國的老百姓有良心啊,誰給老百姓做了點兒好事,後人總記掛著啊)。叫什麼路?抱歉,楊帆忘記了,有漢中的朋友或去過漢中的朋友可以指點一二。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延並未隨諸葛亮南征孟獲,相反是一直在蜀漢的北疆防備曹魏的侵犯。魏延在漢中,常以「實兵結圍」的戰術,在蜀國的北部建立了一條堅固的防線,從側面配合了劉備的東征與諸葛亮的南征,展示了突出的軍事才華。而在諸葛亮北伐時,魏延也展示出了非常不錯的軍事才幹,而且一直都很受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在駐漢中後,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除了在一出祁山時,諸葛亮「違眾議,拔謖」外,魏延一直被授以重任。建興八年,諸葛亮派魏延率軍西入羌中,入南安界,大破魏將郭淮、費瑤。建興九年五月,司馬懿令大將張合蜀無當監王平於祁山之南,自按中道向亮。諸葛亮遣魏延、高翔、吳班又大破司馬懿軍,有很大的斬獲。不僅魏延一直受諸葛亮的重用,甚至可以說諸葛亮還是魏延的保護傘。魏延是從一個牙門將軍,直接提拔成漢中太守,也就是從一個頂多就是一個營長直接提拔成為了軍區司令員級別的高官。
魏延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完成了自己事業的三級跳。當然,急劇地躥紅也使魏延的個人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權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他的性格變得或者說是一直就很囂張跋扈,狂傲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在魏延眼裡估計也就是個學院派人物,按現在話講就是「磚家」、「叫獸」之流。不過,諸葛亮畢竟是頂頭上司,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可自諸葛亮之下的一干同僚,魏延可就絲毫不給面子了(「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誌》)。在這楊帆可以舉個例子。
有位同志叫劉琰,他可是蜀漢政權的元老人物,早在劉備領豫州牧的時候,就已經隨之南征北戰(「先主在豫州,闢為從事」)。有趣的是,儘管久在軍中,可劉琰同志卻從不上陣殺敵,只是在後方做做心理輔導,搞搞文藝活動,豐富一下士兵的業餘生活(相當於現在的文工團團長)。對於劉琰這位文藝骨幹,軍旅出身魏延是很有偏見的:軍人的職責是殺敵,要跳舞回家跳去。有次劉琰在軍中準備文藝節目,恰被魏延撞見。一個大男人領著一干女子成天在舞台上搔首弄姿,成何體統,魏延氣不打一處,破口大罵。中國人是很講究排資論輩的,一位政壇元老被一名後生面叱,肯定是很難下台。不久,劉琰就在諸葛亮面前參了魏延一本(「與魏延不和,言語虛誕」)。其實,魏延平時的霸道作風,諸葛亮是有耳聞的,但諸葛亮念魏延是個人才,因此一直未有問罪(「憑魏延之驍勇」《三國誌》)。
劉琰的密本,讓諸葛亮左右為難。權衡再三,諸葛亮覺得北伐在即,搞娛樂應該讓位搞軍事的,於是給劉琰安了一個造謠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亮責讓之,於是遣琰還成都」)。當然了,魏延此舉可謂是大快人心,打戰就是打戰,你劉琰搞這些鶯鶯燕燕,還是回成都去搞沒人管你。如此看來,正是諸葛亮這把無形的幕後保護傘,魏延得以躲過劉琰的「政治挑釁」。不過,魏延同志囂張的氣焰並未因此收斂,反而愈發目中無人,甚至連諸葛亮的秘書楊儀,竟也不能倖免。
《三國誌》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雖然開軍事會議並非要求一味地斯文端坐,但拿刀在別人頭上晃,行為顯然有些不妥。楊儀是文人出身的,「小宇宙」比較脆弱,經此恐嚇,往往都是梨花帶雨(「儀泣涕橫集」)。每每遇此劍拔弩張情景,諸葛亮總會拉著委屈的楊儀,蹲在軍營外的廣場上喂一下午鴿子,不發一語,然後再回營吃飯,當沒事發生過。
怎麼樣,是不是想想楊儀當時的處境,你都替他委屈?魏延若是只在劉琰、楊儀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橫,那倒也就罷了,可他卻把跋扈的作風帶到了軍隊,這自然引來了軍界同僚的不滿(「平日諸將素不同」《三國誌》),王平就是其中最大牌的一位。這位王平同志,是蜀漢後期少有的將才,馬謖失街亭正是他的臨危不亂,才使得北伐隊伍不致潰不成軍。更可怕的是,在他的手下,還掌管著蜀漢精銳特種部隊「無當飛軍」。
恰王平這人又「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三國誌》),也就是性情狹隘,對輕視自己的人心懷怨恨。對於這樣一位權重人物,魏延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頤指氣使的派頭,王平苦於諸葛亮這把保護傘的庇護,也只能隱忍不發(後來楊儀能平息魏延的「叛亂」,正是得到軍方王平的大力支持)。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囂張行徑不僅在蜀漢軍政兩界引起「公憤」,甚至連遠在東吳的孫權也忍不住插上兩腳(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冷兵器時代,魏延的離奇「事跡」居然風傳到了東吳,可見官員意見之深)。
有次,孫權宴請蜀漢的外交使節費禕,酒歡之餘,忽然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魏延,牧豎小人也。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三國誌》)。孫權的話講得相當有藝術:魏延是個禍害,應該盡早除之,不過,這是你們蜀漢的內政,我也就是借個酒興說說罷了。當然,對於孫權的這通「酒後胡言」,諸葛亮又一次充當了魏延的保護傘,只是一笑了之,並未對其有所懲治。
但是,世界上沒有一把萬能的保護傘,五丈原上諸葛亮終於大限將至。對於自己仙去之後魏延的命運,諸葛亮很是揪心。於是,秘密地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等人,開了一個通氣會:你們幾個趕快回去趕緊動員各部整裝退兵,魏延同志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肯聽命,就隨他的便吧(這個語境有點類似當年毛主席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林彪如要叛變就隨他去吧)。其實諸葛亮是很瞭解魏延脾氣的,此時他這話已經是充滿了無奈,因為他知道以魏延的性格,必不得好死。可是就算死前諸葛亮依然還擔心個性偏激的楊儀事後會對魏延進行政治清算,於是飛鴿傳書給成都的後主:退軍之後剝楊儀軍政權力,命溫和派領袖費禕掌管政府事務。(「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為尚書令,儀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這裡還要強調一點,為什麼諸葛亮要魏延斷後呢?是想讓他去死嗎?不是,這更相反是相信魏延的能力,就如曹操征張繡失敗後,賈詡對張繡說曹操必留精兵猛將斷後,讓張繡不可追擊。這是同樣一個道理,負責斷後的一般都是智勇雙全的良將。
可以看出,充當保護傘的諸葛亮為保存魏延,可謂設下重重機關。如果事情順著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許會得到善終的。可是,諸葛亮隕落五丈原,狂傲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殊不知,他最大靠山已經倒了,沒有諸葛亮從中周旋,楊儀、王平終於開始秋後算賬,一刀拔了這個「眼中釘」。諸葛亮死後,楊儀,姜維他們商議讓誰去和魏延說,最後選出了費禕,費禕便去和魏延說,魏延不肯斷後,說我魏延憑什麼給他們斷後,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為什麼要退兵,由我帶兵繼續北伐,費禕知道事情不對就和魏延說我去和他們商量一下。
魏延答應了,費禕拔腿就跑,魏延才知道我怎麼能讓他走呢,魏延就先退兵往南走,一路之上毀掉了所有的橋和路,並且寫信給後主劉禪說楊儀反了,而楊儀也給後主寫信也是說魏延反了,而費禕就對劉禪說楊儀是個文人,是個書獃子怎麼可能造反。劉禪就讓蔣琬帶兵去堵截魏延,而楊儀也同樣去攔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並且追上了就對他帶的兵說丞相剛死你們就這樣,那些兵一哄而散,沒剩幾個,而魏延只能帶著親信往南走,到了漢中被馬岱斬其首級,給了楊儀。楊儀估計是當年被魏延虐得太厲害了,心理變態的拿著魏延的頭當球踢,還上奏劉禪滅了魏延三族。
不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魏延並沒有反叛,如果他反叛的話他大可直接率隊去投魏,而不是回成都。倒是那個楊儀不能為相後,懊悔沒有率兵投魏,並上書誹謗朝廷,終被流放,最後自殺。所以說魏延並不是被諸葛亮遺計殺的,他的死是自己作的。而上文《終極乾貨 這些證據 能證明諸葛亮再活20年就能統一中國》中,我說哪怕諸葛亮用他的綜合打擊體系,最終統一了中國,蜀漢這個一統的朝代也會迅速滅亡。從此文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諸葛亮確實沒有一個好的繼承者,魏延狂傲不易相處,楊儀就是個小人,姜維也未能學習到諸葛亮綜合打擊體系的精髓,而且當時還是個沒什麼大功勞的降將,根本上無法服眾。
而諸葛亮的真正厲害之處在當時那個條件下根本上得不到有效的組織管理和繼承。因為門閥勢力依舊強大,諸葛亮一死,後面的人必壓不住那些門閥。其實鄧艾偷渡陰平雖然成功了,可是蜀國卻依然有一戰之力的,為什麼會速降呢?還不就是那些門閥紛紛勸劉禪投降,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不管是誰做皇帝,他們的家族利益都不會受影響,相反在新皇帝那還會有勸降之功。而關於魏延還有一處被後人爭議不休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子午谷奇謀。那麼到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否可行呢?請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