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官聲不差的曹魏司徒王朗為何會被罵死?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解密:官聲不差的曹魏司徒王朗為何會被罵死?

公元228年,曹魏司徒王朗因病去世,壽庚不詳,但絕非死於前線。《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祁山,罵死王朗,也發生在斯年,他已七十有六矣,看來延遲退休真得有個度。人會不會被罵死,這要問診專家;不過,言作為兵器之一,古已有之。在那個刀兵為王口水為河的時代,玩不起就輸了。

歷史大視野中的王朗,口碑倒是不錯!

比如尊師重道,為老師「棄官行服」;比如恪盡職守,與孫策決戰會稽;比如廉政愛民,個人生活恭儉節約,為政予民休息、寬恕刑獄。

小說中塑造的王朗形象,可就城牆上點烽火——相當告急了,典型的逆子貳臣呀。他黨同伐異,助操晉陞,逼宮獻帝,助丕篡位,還特別善於投機鑽營,跟司馬家族勾勾搭搭,將嫡孫女嫁給了司馬昭。

以小說留給我們的集體記憶,曹操是個大花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誰跟他們走得近,再胸有溝壑,也必須掉溝裡,所以,王朗很不幸!

原本打算兩軍陣前抖抖威風:「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奈何作者早有污點設定,借孔明之口大起底,無處可逃,連塊遮羞布也不給,老人家小心臟實在受不了,「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這充分說明,睥睨天下,還需屁股乾淨。

王朗規勸諸葛亮的那些話,其實不無道理,我個人以為比較務實。「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大方向完全正確;漢王朝「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全靠曹操「掃清六合席捲八荒」,都是實情;曹丕代漢,有獻帝禪讓之詔書,稱為「天命所歸」,也不為過;「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這一點,諸葛亮比誰都清楚,否則也不會頻頻北伐以攻為守了。關鍵在於,這些話得看誰來說。好比夫妻吵架,老婆的前任男友來勸架,那是火上澆油,准挨打,如果老泰山出面,一準兒天下太平。

我翻了點資料,發現諸葛亮之於王朗,不亞於老婆的前任男友之於老公,山高水長,到處都是恨。劉備建政初期,王朗曾多次寫信策反許靖等蜀漢大臣,雖然許靖不與理睬,但諸葛亮是開了府的,尤重情報工作,焉能不知?挖牆腳惹恨,此其一也;其二,建興元年(公元223年),王朗夥同華歆、陳群、許芝等人分別緻信諸葛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這是公然發動輿論攻勢啊,氣得諸葛亮忙不迭的熬夜爬格子,寫了篇「正議」文章進行反擊,指出:「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

也就是說,諸葛亮恨王朗,已然不是一天兩天了。你王朗干「帶路黨」,諸葛亮也許可以不計較,畢竟他沒吃過漢獻帝劉協的俸米;但是,你王朗意圖顛覆蜀漢小朝廷,人家就不能置若罔聞、不管不顧。「天下之人,願食汝肉」,這種咬牙切齒之語,鳥也驚心,遑論人類!試問,諸葛亮怎麼會聽王朗的?

另外,個人影響力也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解析一下諸葛亮的話,說實在的,立論遠不如王朗,文雅去之所以更遠。比如「匡君輔國,安漢興劉」,王朗輔佐曹操,用的還是劉協的老字號,錯在哪兒?再如「反助逆賊,同謀篡位」,如果打官司,這叫訴錯了對象,山陽公一出庭,官司沒法打;再比如「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慢說西川是怎麼竊取的,劉備是不是宗親,還需畫個問號。至於「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云云,相當於如今的國罵了,咱是文化人,不屑提,堅決不屑提,別教壞了小朋友。

可是,王朗還是崩潰了,何故?影響力作祟。

玩社交媒體的,都清楚,大V們放個屁,也能轉發成百上千,普通ID即便滿腹經綸,也無人問津。當時當世,鳳雛已死,唯剩臥龍,「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王朗之流,多如過江之鯽。影響力孰大孰小,不用多嘴。

在話語權同等的情況下,影響力決定號召力,決定規則由誰來拍板,決定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普世。兩軍陣前,聽眾看客數以十萬計,王朗的話就算是至理名言,缺乏個人影響力,無法引起共鳴,也是白搭;而諸葛亮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充分運用「看熱鬧的從來不嫌事兒大」的原理,成功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變成了大眾的所思所想,使得王朗有口難辯,焉能淡然?

人,原來是可以被憋死的。

言論這個東西,太較真,不行,太較真,它就真的成了兵器。你越在乎別人的話,它就三人成虎了,你越害怕別人的話刺耳,它就唇槍舌劍了。王朗就屬於太較真了!所謂玩刀的必死於刀下,他既自信言論萬能,諸神退後,瞧我的,那麼,終被口水淹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言論也不能不較真,任其洶湧,勢必洪水猛獸。諸葛亮的辦法就很好,平生唯謹慎,不給人下嘴的機會。站在德行操守制高點上的人,所有的言論,都可以雲淡風輕。如果還有人得吧個沒完,那也不要緊,送上門的機會,老賬新賬一起算,淹死你沒商量。口水誰沒有啊,誰不會吐啊,可史詩可眼球,亦莊亦諧,又不是做不到。語言技巧高是下乘,發言時機好是上乘。毛宗崗一語道破:「人但知討賊者當誅其首,而不知討賊者當先誅其從。」「武侯雖有出師之表上告嗣君,恨無討賊之文佈告天下。今觀罵王朗一篇,即以此當罵曹丕,即以此當佈告之文可耳。」原來如此,諸葛亮應該多謝王朗給機會呀!

另外,王朗被罵死,還屬於孬貨缺台詞,心理承受力差。

年齡大了,心血管系統可能存在問題了,受不得任何刺激了,這些都可以理解;讓人不理解的是,「敵人」的罵聲,對他而言,應該是讚美吧,為何拎不清?諸葛亮爆粗口,也還罷了,「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這句話就毫無道理。王朗真正的顯達,始於曹操晉封魏王之後,他去九泉之下,只要有臉見曹操曹丕父子即可,為何要見劉家諸帝?再說王朗自己已然言必稱大魏,而不提有漢,何以為此羞慚?精神錯亂乎?

人啊,本質上都很脆弱,經不起折騰,但是心理承受力屬於另一碼子事兒,取決於思想成熟度和意志力的強弱。文相為何能夠「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那是因為他的氣節決定了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有了這種堅持,泰山崩於前,也不會亂了陣腳。顯然,王朗心理承受力差,差在沒有潔身自好,差在長期左右逢源,差在參與是非太多,差在精神世界的極度晦暗。

令人後背發冷的是,王朗自告奮勇時,都督曹真大喜;王朗斃命後,「曹真將王朗屍首,用棺木盛貯,送回長安去了。」朝廷重臣呀,如此淡淡然,泊泊然,無任何悲憫情緒,可見王朗平素的人緣也不咋的,至少同僚們並不敬重他。人如蠟燭,既要點燃自己,又需照亮別人,如果只照亮自己,怕是不大妙。難怪裴松之褒華歆而貶王朗,「歆之名德,實高於朗」。

罵死王朗,文學典故而已,可以津津樂道;王朗為何死,人文探究而已,倒也不乏裨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小說雖屬虛構,現實未必無影,讀者諸君切勿入戲太深,私下共勉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