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前對司馬懿什麼態度?曹操為什麼及時殺掉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生前對司馬懿什麼態度?曹操為什麼及時殺掉他?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曹操為什麼及時殺掉司馬懿?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曹操善於採納良言,卻對司馬懿有偏見

魏武帝曹操的知人善任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他開創性地提出了「唯才是舉」,發佈了著名的求才「魏武三詔令」,提出任用官員「有才不必有德」,打破了自古以來被大家族壟斷的取士制度,起用了一些有才能卻名聲不好的人。

比如以「毒計」著名的賈詡,人人都知道他的自私自利,曹操對他卻非常信任,連敏感的繼承人問題也請教賈詡,曹丕時賈詡位列三公;比如《三國誌·郭嘉傳》記載,陳群說郭嘉行為不檢點,但是曹操反而更加器重。

每當曹操遭遇困難,謀士參謀的建議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興平初年出現糧食危機,一斛谷賣五十萬錢,曹操糧盡不得不開始解散新兵,生死存亡關頭他一度想投靠袁紹,幸虧他聽了程昱勸阻,才沒放棄;官渡之戰前,面對敵強我弱,曹操幾次心生退縮,正是因為荀彧等人勸說,他才得以堅持到底。(《三國誌·武帝紀》、《三國誌·荀彧傳》)

曹操在關鍵時刻聽取他人的建議而改變了自己原本決定的次數非常多。

曹操善於聽取建議,唯獨不喜歡聽司馬懿的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帝又言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並不可居邊。

曹操征討張魯時,劉備剛剛擊敗劉璋奪取成都,司馬懿建議曹操趁機入川,被拒絕,導致後來劉備奪取漢中,給魏國造成了巨大威脅,奇葩的是,曹操拒絕司馬懿的理由是「人苦無足」,即人「人得知足」;

另一次則是司馬懿表示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不可以用來守邊,結果傅方果然守備能力不足,並在關羽攻打襄樊時投降了。連一個邊陲太守的人面建議都不能考慮,顯然曹操不信任司馬懿。

作為君主,採納諫言有時出現失誤是難免的,但是縱觀整部《三國誌》,曹操帳下謀臣並沒有一個人像司馬懿這樣提出優質建議卻被多次拒絕的情況。如果這還不能表明曹操對司馬懿的不信任,那麼《晉書·宣帝紀》裡的這段記載中,曹操對司馬懿的懷疑則顯露無疑: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另一方面,曹操本來應該非常欣賞司馬懿才對。

司馬懿這樣的年輕人才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曹操曾經對荀攸說「諸君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可見曹操帳下非常缺少年輕且有才華的人。郭嘉死後,司馬懿顯然就是這樣的人,可曹操卻不再像培養郭嘉那樣信任司馬懿了。

另外,孫權向曹操稱臣時,司馬懿就公開表示支持曹操稱帝,態度可謂明確。

司馬懿才華出眾,支持曹氏的態度非常明確,曹操作為一代雄主,現實中不可主要能靠相面(狼顧)去判斷人才。倘若憑一個人的長相就能辨明善惡,世界就太簡單了,曹操拿著相面技術天下就能垂手而治了,這顯然是不靠譜的。

所以,一定是發生了一些事實,讓曹操對司馬懿產生了偏見,讓司馬懿無論怎麼做都難以取得信任。

司馬懿與以往的忠臣有鮮明的不同

曹操最重用的幾位謀臣,始終建議曹操以穩健的風格去處理軍國大事。比如荀彧勸說曹操擊敗呂布、穩定後方之後再去攻打徐州;荀攸讓曹操優先分化張繡和劉表,然後再進攻;郭嘉與曹操討論平定南方方案時提出,優先治理和穩定荊州之後,再圖江南。

每一個建議都讓曹操印象深刻,讓年輕時有些冒進的曹操感受到了忠臣的力量。

但是司馬懿呢?似乎有些激進,不僅「得隴望蜀」,而且還勸說曹操稱帝,曹操難免會懷疑「這小子是不是像孫權一樣要把我放火上烤」。

即便是關羽水淹七軍,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沒有遷都,但這也是一個「激進」的策略。

司馬懿的的策略常常激進,與曹操以往所信任的謀士參謀方向相反。

司馬懿前後不一,且參與曹氏奪嫡

首先我們看一下司馬懿勸曹操稱帝時怎麼說的:

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給出了兩個勸進理由,一個是曹操十分天下有其九,但事實上當時無論從人口還是領土來看,曹操都遠遠沒到十分天下有其九的程度,第二個則是「天意」這個最模稜兩可的理由。

一個原本不願為自己效力的人,突然讓自己稱帝,只要曹操內心尚有理智,就能明白這只是吹捧而已。高興歸高興,小心也油然而生了。

曹操在漢中時,司馬懿勸其入蜀,理由雖然看似明確,即劉備與劉璋的摩擦,但是曹軍入川遠離大後方,糧草供給困難,蜀地易守難攻,後方有孫權攻打合肥,許都又有人在密謀造反。

萬一在蜀地陷入持久戰,曹操數十年積累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

另一方面,司馬懿參與了曹丕、曹植兄弟多儲之爭,犯了曹操忌諱。曹丕的競爭對手曹植一黨中的楊修與司馬懿都曾當過丞相府倉曹屬主簿,最後就是因為參與了儲位爭奪戰被曹操所殺。

曹操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司馬懿在自己死後,憑借擁立之功會有震主之可能。

曹操既然懷疑司馬懿,為何留著他

古時候君權是不可冒犯的,曹操既然認為司馬懿不能信任,為何還要留著他呢?

這是多重因素決定的:

首先,天下三分,曹魏正當用人之際,還遠遠沒到「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候,有遠大志向的君王在創業時,會無限容忍有能力的人;

其次,曹丕年輕有為,繼位後對魏國的控制會強而有力,不必擔心有人從曹丕手中篡權;

第三,曹丕所處的鬥爭環境離不開司馬懿,無論是斗曹植還是鬥士族,還是日後稱帝,都需要司馬懿態度明確的司馬懿的支持;

第四,《晉書》記載「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可見曹操並不是沒有動過除掉他的心思,而曹丕不止一次保護了他;

第五,曹氏宗族人才濟濟,不畏懼司馬懿,事實上就算是曹操的孫子曹睿死後,仍然有幾大輔臣可以死死的制衡司馬懿,只可惜曹芳繼位後,曹植作為曹姓人的野心膨脹,削弱了魏國皇室的內部力量,才給了司馬懿可趁之機。

司馬懿的自保哲學,顯得更為關鍵

人必先自救而後人救之。

當司馬懿得知曹操猜忌自己後,首先做的是

「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晉書·宣帝紀》)」

同樣,堅定的支持曹操篡漢自立,自然也是自保手段。

曹丕稱帝的第五年,讓司馬懿「留鎮許昌,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堅持拒絕,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擁立有功而表現的與眾不同。這讓曹丕更加信任他,征討東吳時讓司馬懿鎮守後方。

到了曹睿、曹芳時,司馬懿向曹氏宗族低頭示好、聯姻,兒子與夏侯玄等人曹氏第二、三代人成為好友;後來司馬懿雖然身為輔政大臣,始終謙讓曹爽,為了防止曹氏猜忌,司馬懿讓兒子跟著曹爽出去作戰,自己則留在許都;司馬師甚至毒死妻子夏侯徽,以防止家族遭到猜忌。

抱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時,也應該想一想活著的人為什麼活著

談及鳥盡弓藏,人們惋惜韓信、英布這樣的人,歎息古之帝王涼薄。

如果只是站在臣民的角度去看帶他們的下場,自然是惋惜;然而另一方面,君主作為古代國家重要的存在之一,他們也需要顧慮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如果不能保障雙方安全,君臣關係自然會崩塌。

唐太宗李世民見尉遲恭跋扈,曾經歎息:

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舊唐書尉遲恭列傳》)

司馬懿這樣歷經曹氏四代帝王,多數時間都謹小慎微的人,最終卻讓司馬氏鯨吞三國。那麼以封侯為恥辱的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羞與絳、灌等列」),明朝自稱要當太師(意為皇帝的老師)的藍玉(《明太祖實錄》記載藍玉曾公開表態「我不堪太師耶?」),又怎麼能不讓皇帝害怕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