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權利是世襲的,父親死後把位子傳給兒子,似乎是天經地義。不過在封建王朝中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孫策之父孫堅是一個頗能帶兵打仗的將軍,這樣的人馳騁疆場,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必將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孫堅最後卻死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暗箭下,孫策是孫堅的長子,母為吳夫人。《搜神記》記載,吳夫人夢懷日月,而生孫策、孫權的故事。
容貌俊美,性格闊達,喜歡說笑話,十幾歲時在壽春結交名士,名聲漸漸傳播開了,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拜訪。周、孫兩人同歲,且均少年有志,英達夙成。
曹操的謀士參謀郭嘉所說,孫策雖有百萬之眾,卻如一個沒兩樣,若有刺客伏擊,定死於其手,果不其然,四月,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時被許貢門客重傷後死,英才早逝。
孫策臨死前叫來身邊大臣,讓他們盡力輔佐自己的弟弟孫權,孫堅一直認為弟弟孫權比自己更有才幹,加上自己兒子年紀尚小,不適合擔此重任。孫權知道孫策是什麼人,孫策臨死時這樣評價自己的弟弟: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是孫權害死的嗎
要瞭解孫策之死,我們必須知道孫策和孫權關係。孫策與孫權性格各異,在戰略觀點上矛盾很大,孫權要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必須奪取孫策的權位。加之外界的影響,很可能謀殺孫策,這也是當時流傳的孫策之死的原因。在《三國誌・吳書・孫策傳》中,陳壽對孫策的評價是:「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他指出了孫策力能勝人,有「小霸王」式的剛猛之氣;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會用人等特點。
在孫策之死發生前,張(龍)勸道:「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孫策卻無可奈何地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問題有多麼嚴重,軍中諸將對他的態度持有異議。
後來,孫策在丹徒西山獵鹿時,眾將和從人遲遲在後,策遇到許貢三客行刺,隻身徒手力敵,以致「被傷至重」。孫權卻不像這樣。陳壽在《三國誌・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像孫策這人,整年在外帶兵征戰,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再說孫策出外打獵。外人很難知曉,許家三客又怎麼會在那裡守株待兔呢?在時間、地點及人數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這難道不令人懷疑嗎?
從孫權對家庭成員的態度來看,孫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處。據《三國誌・孫堅傳》上說:「堅四子:策、權、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說:「堅有五子:策、權、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據後人考證:孫堅有五子較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