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翊是什麼人?他為什麼會輸給孫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翊是什麼人?他為什麼會輸給孫權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孫翊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孫策遇刺身亡,極大的改變了漢末的政治格局,

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膠著,形勢對孫策極為有利,盡統江東六郡,麾下將星雲集,兵精糧足且士氣如虹。

孫策籌備偷襲許都,會對本已劣勢的曹操帶來致命的威脅,若是成功奪取許都,借助漢獻帝劉協影響,集淮泗精兵可與袁紹爭霸中原。

孫策若全力攻略荊州,劉表老邁而失進取之心,徐州劉備新敗部屬皆失,而荊南四郡也並不穩固,得荊州占江南,可靜候中原變局。

可惜孫策意外遇刺身亡,江東動盪只能採取保守策略;曹操坐看袁紹諸子內鬥,漁翁得利進取冀州;劉備雄心不滅,依附劉表在新野發展勢力;漢末諸侯難得進入到平靜期,為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留下可能。

很多人都有疑惑,孫策遇刺身亡之時,為何有子嗣卻傳位孫權?筆者與您共同剖析,孫權繼承東吳基業,究竟是早已確定,還是臨危受命?

公元201年諸侯割據形勢圖孫策可選擇的繼承人,有幼子孫紹、二弟孫權及三弟孫翊

孫策病逝之時,若按照「子承父業」,孫紹應當作為第一順位繼承人,相信孫策應該也是有過這樣的想法。

但孫策逝世年僅26歲,其子孫紹生卒不詳,在吳郡守孝期間,按照封建禮法不允許親近女色,因此孫紹很可能是投效袁術後出生,此時不過八九歲,即便天資聰慧,也難以處理複雜的軍政要務。

漢末時代以強者為尊,孫策以武力確立江東基業,但與各派系更像是聯盟,而非絕對忠誠的主僕關係,強敵來襲之時,難以保證麾下將領的忠誠,江東世族及將領會為利益而分崩離析。

提拔宗室為攝政也並非良策,孫賁、孫輔皆位高權重,具備統御江東諸將的實力,但面對唾手可得的權位,誰又肯屈居人下呢?若導致手足相殘,也並非孫策所願,孫紹作為繼承人被孫策最先排除掉。

孫堅血脈中,群臣更擁護十七歲的孫翊,而輕視十九歲的孫權。

孫策提拔宗室鞏固孫氏統治,因此很早便給予孫權鍛煉的機會,將孫權帶在身邊探討軍務,希望培養孫權與諸將的感情,同時公元196年便被任命為為陽羨縣長,在無任何軍功的情況下代理奉義校尉。

公元197年孫權駐守宣城,奉命率精兵攻打六縣山賊,戰場首秀面對蜂擁而至的山賊,孫權嚇得畏懼躲避,最終在周泰的奮力拚殺下才「慘勝」收場。

公元199年孫策征伐廬江太守劉勳,命孫權統軍攻擊陳登駐守的匡琦城,在數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陳登命精銳衝擊孫權所部,孫權潰敗逃亡損傷慘重。

孫權聚攏部將,孫策撥付援軍匯合,重新攻打匡琦城,陳登以火攻疑兵之策,出其不意攻擊孫權,孫權慌亂敗退,使孫策進軍皖城和廣陵的計劃落空。《先賢行狀》曰:孫策遣攻陳登於匡琦城。賊初到,旌甲覆水郡下,眾寡不敵。登乃閉門自守,示弱不戰,將士銜聲,寂若無人。登乘城觀形勢,知其可擊。乃申命士眾,宿整兵器,昧爽,開門引軍指賊營,步騎抄其後。賊周章方結陣,不得還船。登縱兵乘之,賊遂大敗。

孫翊記載很少,公元196年僅13歲的孫翊,被吳郡太守朱治舉薦為孝廉,更是在孫策病重時,東吳諸將皆讚譽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因此共同推舉其為繼承人。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20歲孫翊,統御吳郡太守盛憲的舊部,鎮守戰略要地丹楊,在他短暫擔任太守期間,無外敵入侵體現了其勇武的統軍才能,偷盜之事禁絕體現其雷霆手段。《三國誌·吳書·宗室孫翊傳》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憲故孝廉媯覽、戴員亡匿山中,孫翊為丹楊,皆禮致之。覽為大都督督兵,員為郡丞。

孫翊到任後,對郡內各縣令禮遇有加,其遇害當日妻子徐氏勸其不要赴宴,但孫翊堅持不肯失禮,親自將與會各縣長禮送,說明孫翊極重信義,而非無道暴虐之人。

孫翊被害後,媯覽和戴員為安撫丹楊眾將士,將罪責推到親隨邊鴻身上,然而丹楊將士及百姓皆不認可,徐氏遂與孫翊親信孫高、傅嬰、徐元等誅殺媯覽和戴員,使丹楊沒有被曹操佔領。

張昭字子布贏得群臣擁護的孫翊,為何輸給軍事慘敗的孫權?

孫翊在丹楊期間駐守的表現,能夠重用反叛將領、對郡縣名士禮敬有嘉、對士兵親善友愛,說明孫翊性格確實如長兄孫策,因此建安五年時群臣的聯合舉薦,符合當時緊迫形勢的明智決定。

群臣希望果決的孫翊,能夠延續孫策的計劃,率軍趁曹操與袁紹兩敗俱傷之際,將勢力插入豫州和徐州,孫氏有爭霸中原的資格,能遏止曹操對冀州的攻略,使天下呈現諸侯割據,而非曹操一家獨大。

因為在孫策的帶領下,東吳疆域迅速拓展,無論孫氏家族、麾下諸將或者江東世族都獲得巨大利益,而孫權性格的懦弱與慘不忍睹的戰績,實在令群臣所鄙夷。

事實證明孫權繼位後,廬江太守李術率先拒絕服從,江東各地又爆發起義,兩者遙相呼應企圖借曹操之勢自立,連周瑜與太史慈的兵力威懾都失效,東吳朝野極為震驚。

孫權採取收縮防禦政策,將重心轉為內政治理,而荊州劉表僅用江夏黃祖,便拖住東吳擴張的腳步,孫權三征江夏黃祖,損兵折將才將黃祖斬殺,佔據江夏大部,坐視曹操官渡之戰後,利用袁紹諸子的紛爭而吞併冀州,實現對中國北方大部的治理。

孫策明知孫權難以服眾,卻依然選擇的理由有兩點,親情與制衡世族。

孫氏兄弟出身頗有疑點,初平三年(公元191年)孫堅過世以後,承襲烏程侯爵位的是第四子孫匡,按照封建禮法嫡子承襲爵位,是否可以猜測孫策、孫權與孫翊並非正室吳夫人所生?但都記錄在其名下。《三國誌·吳書·孫破虜傳》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

孫堅自公元184年起便南征北戰,僅有9歲的孫策失去父親的關愛,之後寄人籬下的艱苦隱忍,孫策雖然英武蓋世有「霸王」之名,殺伐果斷爭雄天下,卻更加需要親情的陪伴彌補。

孫權由於年長些,因此能夠更早從政,更多時間跟隨孫策,孫權雖然軍事統御能力低下,但善於結交英豪且有權御之術,加之多年陪伴孫策身邊,深刻貫徹孫策鞏固江東基業的理想。

吳郡根據地需要可信之人鎮守,孫翊少年便頗有聲威,由張昭輔佐照顧家眷,並分派兵將輸送輜重糧草,江東各地穩如磐石百姓歸心,使得孫策可以轉戰千里而無後顧之憂。

但失去陪伴孫策的機會,令年齡本就有差距的兩人更加疏遠,孫翊更與江東世族關係密切,而孫策更希望看到孫氏家族繁榮昌盛,兩者在東吳未來抉擇有諸多分歧。

孫權被江東世族所孤立,反倒能夠鍛煉其能力,而孫翊倚重張昭等世族,極易損害到孫氏家族的利益,所以孫策早已有所決定,但如何說服張昭身後的世族是第一道難關。《吳歷》記載:「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孫策對張昭所述「自取之」,很多人解讀為取而代之的意思,但孫氏宗親在軍中已樹立權威,張昭未有軍功難以降眾,因此筆者理解是,廢掉孫權而改立孫翊,而非取代孫氏統治地位。

封建禮法改立主君乃「奸佞」所為,何況背後的風險極高,張昭再三表忠心,孫策見其情真意切,才招來孫權,說道:「打仗,你不如我;舉賢任能,我不如你。」

孫策此言既是說給孫權,讓他能夠提拔親信鞏固權位,也是說給旁邊張昭聽,讓他明白孫權身後已成勢力,孫策當夜便逝世,張昭以長輩的身份訓誡孫權,不能以尋常匹夫之情悲痛。

作為江東世族代表,東吳的首輔之臣張昭親自扶馬,向群臣宣告孫策的決定,然而群臣直到周瑜率兵奔喪,以臣子之禮輔佐孫權,才正式接受孫權繼位的事實,卻並未阻擋江東各地的動亂。

周瑜字公瑾孫權繼位,只是孫策意外遇刺後的最佳選擇

孫策放棄僅是幼童的孫紹可以理解,但放棄群臣推舉的孫翊確實出乎意料,《三國誌·張昭傳》載「眾心知有所歸」,這是孫權突然繼位最大的證明。

孫權威信不足,雖有周瑜、太史慈等忠臣震懾,由吳國太輔助政務,在繼位初期依然有部將反叛,又被張昭等世族所輕視,但東吳實現平穩權力過渡。

陳壽對孫權的點評「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將其比作春秋時的越王勾踐,可以想像其初期的艱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