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輔,接下來聽聽三國網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寄沈仲居進三國誌(劉過)
十年鉛槧鬢絲秋,獨抱成書四海游。
三國諸人應夢裡,一番公案又從頭。
一般認為在創業初期,孫氏宗親的聯繫並不牢固。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後,就發生孫暠率軍奪權的事情;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時候,曹操攻取荊州威脅江東,又有孫賁打算向曹操獻質納降的想法,後來被朱治勸止;另外還有孫輔。史料記載孫輔曾經與曹操暗通款曲,結果被孫權發現,幽囚至死。在陳琳的《檄吳將校部曲文》(不過該檄文有爭議)中有這樣一句話:「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說的就是這件事情。那麼孫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哪些事跡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孫賁、孫輔兄弟
孫賁、孫輔包括上面說到的孫暠,雖然是孫氏宗親,但都不是出自孫堅這一脈。或者這對於他們對孫策、孫權的忠誠度有很大的影響。孫暠是孫堅的弟弟孫靜的兒子;孫賁、孫輔都是孫堅的哥哥孫羌的兒子。孫賁為兄,孫輔為弟。兩個人從小失去親人,孫輔由孫賁帶大。大概在中平六年或者初平元年(即公元189年到190年),孫堅在長沙起兵,北上討伐董卓。這個時候孫賁也跟隨孫堅,孫堅戰死後跟隨袁術,孫策趁袁術僭號脫離袁術後跟隨孫策,就這樣加入了江東集團。
後來孫策佔據豫章郡,令孫賁為豫章太守。豫章郡是一個大郡,孫策又從豫章分出廬陵郡,讓孫賁的弟弟孫輔作為廬陵太守。這相當於把孫策所佔揚州的西南部的很大一塊地區交給了孫賁和孫輔(不過在建安四年又分海昏、建昌等六縣劃為建昌郡,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來應對來自長沙郡的劉表從子劉磐的侵襲,想必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孫賁、孫輔兄弟的權力)。孫賁、孫輔兄弟所在偏離江東集團的政治軍事中心,這可能也是他們背叛或者打算背叛孫權的原因之一。
孫賁並不是本文的重心,下面簡單來說一說孫輔。孫輔應該是在孫策剛剛渡江的時候就跟隨孫策,當時的職位是揚武校尉,參與進攻丹陽郡、吳郡、會稽郡三郡。孫策擊敗東漢所置揚州刺史劉繇,劉繇與太史慈轉移到豫章,太史慈在途中佔據丹陽西部,孫策親自進攻太史慈,令孫輔屯兵在歷陽防備袁術渡江;袁術怨恨孫策背叛自己,煽動丹陽陵陽的山越首領祖郎對抗孫策。孫輔又跟隨孫策一起擊敗、擒獲祖郎;袁術病死後,他的餘黨大部分歸屬於廬江太守劉勳,讓劉勳一度成為江淮地區一支很強大的力量。孫策用調虎離山的方式消滅劉勳,攻取廬江,進軍江北。這個過程中孫輔也有所參與,《三國誌》中評價:「身先士卒,有功。」之後孫輔才成為廬陵太守,他又與孫賁以及周瑜消滅「廬陵太守」僮芝(自領),這才得以到任。
孫輔假節領交州刺史
在《三國誌·吳書·孫輔傳》中記載孫輔的最後履歷是交州刺史,並且假節。假節這個權力當然是由皇帝,也就是當時的漢獻帝來授予的。孫權在孫策死後改變江東集團的戰略,與北方的曹操結好,一心對付山越和劉表,他是承認曹操所控制的漢室的統治的;退一步講即便孫權與曹操交惡,他也不能跳出東漢的框架,不能以皇帝的身份讓孫輔假節(從三國時期一些記載來看,劉備、孫權作為漢中王、吳王的時候,應該也可以授予部下假節的權力;在建安十六年步騭也獲得假節的權力,這件事小編非常費解,或許是建安十六年曹操的精力放在關中地區,給步騭假節的權力可以暫時安撫孫權,另外也可以調撥一下步騭與孫權的關係)。那麼孫輔假節領交州刺史的權力,很有可能是由曹操所掌控的漢室給予的。
漢末三國時期的交州刺史或者交州牧有:賈琮、李進、朱符、張津、賴恭、步騭、呂岱,這幾個人在交州的時間肯定涵蓋了孫輔。其中賴恭是劉表自己任命的,應當不受東漢朝廷的認可,後來賴恭被劉表所置的蒼梧太守吳巨趕出交州;步騭成為交州刺史是在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進入到交州是在次年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步騭殺死吳巨,獲得士燮等人的臣服,這應該是江東集團進入並且控制交州的開始。後來步騭從交州出來在荊州南部對抗劉備,呂岱進入交州,再後來的事情就不說了。從這些任交州長官來看,只有張津到步騭之間是有空缺的,如果曹操令孫輔領交州刺史的話,那麼大概也是在這個時間段裡。不過孫輔應該僅僅是有交州刺史的頭銜,但沒有到任。畢竟江東集團對交州的控制,是始於建安十六年步騭入交的。
孫輔背叛孫權一事的猜測
根據《孫輔傳》的記載,孫輔是先成為交州刺史,然後與曹操暗通款曲,最後被孫權幽囚至死。這段記載雖然沒有確定的時間記載,但是還是可以結合其他史料對孫輔背叛孫權的時間進行一個大概的推測。按照上述的論述,孫輔領交州刺史應在張津之後,步騭之前。張津與曹操的關係非常好,他可以說是曹操為牽制劉表而拉攏的盟友,按《夏侯元讓與石威則書》中的內容,曹操曾經許諾將零陵郡、桂陽郡劃分給張津,這可能就是張津與劉表年年交戰的原因。張津在任的時候,曹操顯然是不可能以孫輔為交州刺史的,那樣就會破壞與張津的聯盟關係。而小編能夠找到的關於張津的最晚記載是在建安八年(即公元203年),也就是說,孫輔成為交州刺史的時間至少要晚於建安八年,背叛孫權的時間還要更晚。
孫輔背叛孫權的動機,按《典略》中記載是:「恐權不能保守江東」,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已經失去了消滅孫權的最好機會,孫權和劉備反攻曹操,拿下南郡。從建安十三年到建安十五年,孫權並沒有受到來自曹操的太大的軍事壓力,所以小編將孫輔背叛孫權的時間定在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之間。在這個階段中,孫權最大的危險當屬「赤壁之戰」,孫賁打算背叛孫權的時間也是在這個時候。但是孫輔背叛孫權的時候,孫權正在出行東冶,所以孫輔來派使者聯繫曹操,大概是讓曹操抓住這個機會對江東做一些事情。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不可能有精力到東冶去,所以也排除了「赤壁之戰」。
那麼孫輔背叛孫權的時間是什麼呢?小編個人認為可能與孫翊被害有所聯繫。孫翊是孫權的弟弟,在建安八年成為丹陽太守,結果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被親信媯覽、戴員所殺。這件事發生的時候,孫權正出征在外,具體地點不清楚。媯覽、戴員殺死孫翊後控制丹陽,打算迎接曹操所置的揚州刺史劉馥,但是最終失敗。
孫翊被殺,媯覽、戴員舉丹陽投降的時間,剛好符合孫輔與曹操聯繫的可能的時間段,並且孫權都出行在外。這兩者是否有聯繫呢?如果媯覽、戴員與孫輔甚至孫賁達成協議,趁孫權出行東冶的時候一起背叛孫權投靠曹操,丹陽、豫章、廬陵失去控制,將孫權壓縮到江東的東部,曹操就可以順利進入江東消滅孫權。小編認為這可能是孫輔背叛孫權一事的全貌。當然史無明文,這也只是小編的猜測,具體情況還是靠讀者自行理解了。孫輔被他派遣的使者告發給孫權,孫權壓而不發,然後迅速處理掉孫輔。孫輔畢竟是孫氏宗親,孫賁還在豫章太守的任上,於是孫權也只能幽禁孫輔,直到孫輔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