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的下場為何如此淒慘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三國的故事大家都挺熟悉了,這裡面出現了很多的著名將領和謀士參謀,比如關羽和趙雲,這二人一個義氣深重,一個神猛無敵,都已經成為了相當出名的人物,還有郭嘉和諸葛亮等人的高超的計策,都給那個充滿血腥氣息的時代添進了一抹溫潤的情懷,在當初那亂世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諸侯主公,他們或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為了理想,彼此之間互相攻伐,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惜疲於征戰,導致了天下的大亂。
東吳的政治體制只是諸侯軍閥罷了,既沒有曹操的挾持天子的便利,也沒有蜀漢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這麼正當,這些東西都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部分,但東吳也不是缺少這些便不能團結的國家,當年赤壁之戰跟夷陵之戰都證明了東吳的根基很厚,只不過赤壁之戰時,面對大漢朝廷的曹操,還是出現了張昭等人堅持主和派,夷陵之戰則是孫權,先示弱求和,但劉備也違背了興復漢室的目的,因此在政治優勢上,東吳方面反而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
前期的東吳,一邊在跟蜀漢聯盟,另外一邊也尋求曹丕的幫助,陸遜憑借這些優勢,最終打敗了蜀國,成就了他的美名,但隨著三國鼎立逐漸穩定,三方互相難以吞併,東吳內部的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因為孫策開拓土地的時候,為了壓制當地的豪族,啟用了一大批北方戰亂南下的士人,隨著三國政治上的穩定,北方也開始停止了人才的流失,原來南下的人就形成了新的世家大族,這些家族之間又互相的聯姻交往,於是東吳的政體控制在了這些人的手上,其中特別為代表的便是陸遜所在的陸家。
東吳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沒有多少的資本去面對權臣的通知,因此孫權很是擔心,若出現了一位權臣自己沒有反抗的餘地,隨時有可能會被擊垮,政權也會易手,他決定要進行官職的改革,但由於大家族的勢力很是龐大,因此改革失敗了。孫權不得不妥協,將負責改革的官員殺掉,等到後來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孫權進行的政治改革幾乎全部都失敗了,原因便是豪族的勢力根深蒂固,到了孫權的晚年越發的昏庸,特別是前面幾次改革的失敗,讓他產生了更多的猜忌,因此引發了第三次孫權跟眾位朝臣的鬥爭,在當時太子病死,於是群臣分別站隊支持新太子和魯王,孫權正好利用了群臣為自己的利益站隊,讓他們互相之間制衡,陸遜本來是站在中間沒有表明態度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明確了支持太子,陸遜又因為替太子說話而成為了太子黨,因此觸怒了孫權,於是孫權將陸遜的侄子流放,還派遣使臣前往陸遜家裡多次羞辱孫權,最後陸遜被活活氣死,這不得不說孫權昏庸了,他是害怕位高權重的陸遜危害統治,但很可惜的是,他這樣一位有才華的人落到這個下場,這是很諷刺的。
在如今這個急速的社會,已沒有人對歷史真正的感興趣,我們如果不把歷史當一回事的話,會很容易遺忘的,這是不對的,如果沒有先人們的奮鬥,我們是根本沒機會去享受安定的生活的,不應該將他們忘記,這樣做對不起曾經為國家建立做出過很大功勞的前輩們,因此我們要謹慎的繼承他們的意志,將我們的共和國恢復昔日的驕傲,體會他們曾經的付出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