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真的是一個騙局嗎 正史中有沒有這件事情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孔融讓梨真的是一個騙局嗎 正史中有沒有這件事情

很多人都不瞭解孔融讓梨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孔融讓梨不存於正史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小故事。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

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比如華盛頓的「落櫻神斧」、愛迪生的「鏡子無影燈」,都曾收入教材,但它們都成了笑話。「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

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只從這名字看,是孔家後人所修的家傳。這種家傳,沒有權威性。那麼從孔融的事跡看他有沒有可能讓梨呢?

有文才卻做不成事

孔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志大才疏、不通事務。《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所說的一番話正是為他量身訂做:「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簡而言之,是個腐儒。

志大才疏

孔融志大才疏並非我說的,而是《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所說。原文是:「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這裡的才,自然不是文才,而是處理事務的能力。孔融為北漢郡太守。孔融在北海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好像要大幹一場的樣子。但是黃巾軍從冀州至北海郡,孔融帶人截擊,被黃巾軍擊敗,收拾殘兵退守朱虛縣。

不久後,黃巾軍又來,孔融屯兵都昌。黃巾軍把都昌困,孔融束手無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請劉備。劉備派三千人過來擊退黃巾軍。這可以看出孔融帶兵打仗的能力實在就是個渣。

不通事務

劉備離開之後,袁紹的兒子袁譚又來進攻。激戰之後,孔融的部下只剩下數百人。袁軍箭矢如同雨點射來,將士在浴血拚殺。而此時,孔融在做什麼?在讀書談笑。半夜,袁軍破城,孔融逃走,妻子兒女都被袁軍俘獲。

大敵當前,談笑自若,不是胸有成竹,就是沒心沒肺。孔融顯然是後者。如果把事務安排的井井有條,閒暇時間讀書談笑,那叫領袖氣度;可是明明束手無策,將士前方拚命,自己後方讀書談笑,只能說做作(裝X)且冷血。

腐儒

志大才疏、不通事務,不就是腐儒的標誌嗎?自以為只要讀通「聖人經典」就無所不能,看不起實際做事的人。就似後世的東林黨,看似大義凜然其實誤國害民。這些腐儒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非常在意「聖人所言「、」經典所書「,而不知變通。這種性格的養成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他小時候父母必定教他學習」聖人經典「。孝悌,正是聖人所推崇;《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從這點看,孔融在父母的教育下4歲讓梨倒是很有可能。我們再從孔融的家庭看是否如此。

一門爭死

孔融15歲時,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得罪宦官侯覽,又被鄉人誣告,遭到通緝。張儉來到孔融家中躲避,正好孔褒不在家。張儉因為孔融年幼不告訴他實情,孔融看到張儉神色慌張,便說:「兄長在外,難道我不能做主?」於是留下張儉。後來事情洩露,張儉逃掉了,孔融和孔褒被逮捕。收留張儉的人是死罪。孔融說:「是我收留的,應該連坐我。」孔褒說:「張儉是來求我收留,不關弟弟的事,應該殺我。」他們的母親也來了,說:「我是家長,應該殺我。」一門爭死,郡縣官員不能決斷,朝廷下詔,殺掉孔褒。

這種家庭,非常符合儒家兄友弟恭、父(母)慈子孝的標準,教育出4歲讓梨的孔融也不奇怪。所以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不存於正史,但還是很可能真的發生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