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歷史上的無能皇帝,三國時期的劉禪應該是最著名的了,在《三國演義》中,他的所作所為可謂完美解釋了什麼叫做低能弱智,那麼這樣一個人,在諸葛亮死後,是怎麼穩坐江山二十多年的呢?
現在我們一提起不爭氣,總會說「扶不起的阿斗」,《三國演義》中寫劉阿斗劉禪時,也對其的蠢用「樂不思蜀」進行了闡述,當蜀國被司馬昭滅掉之後,亡國之君劉禪被帶到洛陽,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和一幫大臣,故意在宴會上演奏了蜀國的音樂和舞蹈,這惹得蜀國大臣痛哭鼻流,唯獨劉禪歡樂嬉笑。
司馬昭問他音樂好聽嗎?舞蹈好看嗎?劉禪回答很好。司馬昭問他喜歡呆在洛陽嗎?劉禪回答喜歡,不想走了。隨侍劉禪的郤正知道了這事,為了讓劉禪保住身為一個皇帝應有的尊嚴,便指點劉禪:「如果司馬昭再問,你應哭著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果然再次問起劉禪,劉禪是個乖孩子,便將郤正教他的話答了出來。司馬昭笑著說:「為何這話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阿斗聽了大驚,瞪著眼睛對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如此蠢頓的模樣引起了全場人的大笑。
看到三國演義中的這個情節,我們總要罵劉禪竟然這麼沒心沒肺沒腦子,自個兒都亡國了,竟還有心思聽音樂,欣賞舞蹈。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此時的劉阿斗已是人家刀俎上的「魚肉」,這種「裝瘋賣傻」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最起碼可以明哲保身,那時候的劉禪還有資格和別人「討價還價」嗎?一個不小心都有被殺掉的可能,有時候看問題不能只看表象,他長得肥頭大耳,很容易麻痺敵人,劉禪「樂不思蜀」很有可能是在放煙幕彈迷惑對方,他是在用演技保命啊!
之所以劉禪得到的評價是「扶不起阿斗」,大體在於他執政後親信小人遠離君子。但在古代那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口腹蜜劍的小人(比如秦二世身邊的趙高,乾隆身邊的和珅),如果單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昏君,未免有點說不過去。
正如魯迅說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面臨戰敗的時候,要麼徹底滅亡,要麼苟且偷生,劉禪選擇後一種。歷史上戰敗投降的皇帝很多,但阿斗的苟且偷生卻換來大多數人的平安,最起碼先保住一條性命。他知道呈一時的英雄卻導致國家血流成河,才是沒有仁義之心的強弩之末。
再說當年趙雲冒著生命危險把還是嬰孩的劉禪從敵人手中救出來,劉禪在後來追諡前朝的將領時候 ,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偏偏忘了趙雲,怎麼說趙雲也是劉禪的救命恩人,他居然把趙雲忘了。這讓不少人罵他忘恩。其實劉禪在追諡這些人的時候,是按照劉備的意思來的,劉備當時封將軍就封了這四人,並沒有趙雲。但後來,當又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劉禪立刻追諡了趙雲。從這一點由顯示著劉禪並非庸君。
劉禪雖說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但稱他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則太過了,如果他真是一個昏君,為何可以在位41年?他如果真是昏君,早就被對手pk掉了。只是劉禪是個有福的孩子,漫長的政治生涯中他有諸葛亮、蔣琬、姜維等賢人輔助,基本是「高枕無憂」,不用費心,因此有才華也沒有施展的機會。
《三國誌》有載:劉備臨終之時,把劉禪托孤給諸葛亮,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確實不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表面看是一道選擇題,諸葛亮可以輔佐劉禪,也可以取代劉禪。但這只是敲打諸葛亮,他想以此讓諸葛亮表明不會取代劉禪,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只會留下罵名,諸葛亮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劉家的江山在劉禪這裡自然是保住了。
在諸葛亮輔佐劉禪那段時間,劉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真正掌權的是諸葛亮。劉禪不和諸葛亮發生爭執,很難說他心裡就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嚴格執行劉備的教導以及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樣一來倒也保持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最終得到實惠還是蜀國的老百姓,這一點也是老百姓所期盼的。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一直到死才把政權交給劉禪呢?他是不是貪戀自己手中的權力?畢竟當一把手是很過癮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面臨這樣一個攤子,國內人心不安,士兵數量下降,諸葛亮在《出師表》寫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諸葛亮在這裡解釋劉備為什麼托孤給他,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很謹慎的人,這時候的蜀國需要一個謹慎的人來維持,才能度過難關,因此諸葛亮這時候不可能把政權交給劉禪。
此時蜀國面臨內外交困,國內人心惶惶,士氣不高,外部北邊有曹魏,東邊有東吳,內外壓力使得諸葛亮不敢貿然移交政權。
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繼續領導蜀國29年,休養生息,沒有發生戰亂。他廢除丞相制度,讓蔣琬管行政,讓費褘管軍事,把一個權力分為兩個,兩人相互制衡,這個方法是十分明智的,免得權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在當時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來的辦法。從這一點看,劉禪絕非昏君。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那些真正不成器的皇帝吧,橫徵暴斂、官員腐敗、戰亂不斷,搞得民不聊生。然而在劉禪的統治下卻沒有發生這些現象,再看看南唐李後主,整天除了會寫詞,什麼也不會,論政績估計連劉禪的一半都不如。還有一點,劉禪在面對大臣的勸諫之時並不像其他皇帝,動不動就濫用職權大開殺戒,他是歷代帝王殺人最少的一個,這一點難能可貴。
劉禪投降之後,一直被世人嘲笑「樂不思蜀」,作為一代君王,昏庸也不至於昏庸到這個地步,或許劉禪選擇這條道路是逼不得已,有句俗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或許唯有這樣才能避開殺身之禍。在這樣的偽裝下,不知道劉禪是否過得極為辛苦?整天都要帶著面具做人,每當想起劉備,想起自己的祖國,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摘下這張偽裝的「面具」之後,劉禪為此會流下多少眼淚?他背後的心酸又有誰能夠體會?
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劉禪在位於亂世中能存活了41年。也說是說諸葛亮死後(公元234年)他又做了29年的皇帝,而且他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在位時間最長的。這豈是「扶不起的阿斗」能做到的?所以,劉禪的功與過需要我們站在客觀角度來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