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禪和黃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為大將,衛瓘為監軍,帶領20萬大軍,從關中南下直撲漢中,掀開了伐蜀之戰的序幕。面對佔據壓倒性優勢的的魏國大軍,蜀漢脆弱的防禦體系一擊即潰,土崩瓦解。後主劉禪眼看大勢已去,主動開門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劉禪被押送到洛陽後,受到司馬昭盛情款待,舉行盛大酒宴為他接風,席間司馬昭故意戲謔劉禪:「頗思蜀否?」是否想念你的故國蜀漢?劉禪憨態可掬地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劉禪也由此被世人視為昏君的代名詞,千百年來飽受非議。
劉禪還有一個飽受後人詬病的錯誤:重用宦官黃皓。東漢末年,一度出現了宦官「十常侍」專權擅政的禍患,成為導致漢朝急速衰落的重要因素。因此三國時期的各國君主,都對此引以為戒,著意打壓限制宦官的權力,使得三國時期極少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
但到了劉禪時期,這一現象卻死灰復燃。劉禪重用宦官黃皓,打破劉備時代的清規戒律,讓黃皓直接參與朝政,干預蜀國的軍政大事、朝廷重要人事安排,三國之中,唯獨蜀國出現了宦官專權的抬頭趨勢。這一點也成為劉禪的重要「罪狀」之一。
實際上,細細分析當時的形勢,就會明白劉禪的一番苦心,他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他為了鞏固皇權而採取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他極為高明的馭下之道。
劉禪在位期間的蜀漢權力架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諸葛亮在世期間,諸葛亮一手遮天,劉禪成為有名無實的國家首腦,還在諸葛亮的忠誠度毋庸置疑,劉禪盡可放心當甩手掌櫃。第二個階段是諸葛亮死後,蜀國高層出現一文一武分而治之的權力架構,文臣先後由蔣琬、費禕、董允、董厥等人處理內政,武將則由姜維主持軍事和對外戰爭。一文一武互相監視互相制衡,劉禪的地位得以穩如泰山。
但到了蜀國後期,這種局面發生微妙變化。董允病故後,繼任的董厥、陳祗等人,以及衛將軍諸葛瞻等人,威望不高,能力一般,無法與姜維抗衡,導致蜀漢朝廷的權力架構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大將軍姜維隱然成為一家獨大、手握重兵的實力派。這種局面對於劉禪顯然是不安全的。姜維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和蜀國國小力弱的現狀,一意孤行頻繁興兵發動北伐,蜀國上下居然無人能阻止。
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苗頭。如果劉禪不採取有效措施,很容易出現魏國司馬昭那樣的權臣專權的現象,導致皇權旁落。為了達到制約姜維的目的,而蜀漢大臣中又沒有人足以和姜維抗衡,劉禪才不得已啟用了宦官黃皓,有意培植黃皓勢力,使之逐漸成為自己的代言人,讓黃皓成為制約姜維的「安全閥」。
縱觀歷代王朝,權臣專權擅政、一手遮天,都會導致出現皇權旁落的嚴重惡果。劉禪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防止他成為第二個漢獻帝劉協,果斷採取了有效手段以制衡姜維,重新調節蜀漢權力架構,不失一種非常必要也非常明智的措施,顯示了他極為高明的馭下之道。
後世很多皇帝,都善用這一招,都會借助宦官勢力來作為皇權的延伸與拓展,以達到乾綱獨斷、皇權不旁落的目的,劉禪可稱是先行者。瞭解更多劉禪的史實,敬請關注《三國誌》。
參考資料:《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