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亮建議,不聽王平勸導,仍然駐紮在街亭山上,遠離水源。這件事情讓偵查的魏軍士兵知道之後稟告了魏明帝。
魏明帝是曹睿,當他知道馬謖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後大喜,這是一個好時機,在司馬懿的建議之下立刻派驍勇善戰的張郃整理兵馬前去街亭。
張郃到了之後潛伏下來,然後觀察水源的情況,確定馬謖捨棄水源上了山之後心中大喜,立刻讓士兵用大石頭堵了蜀國軍隊的水源,把糧道毀了,這樣一來,馬謖無水無糧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縱火燒山。
蜀軍士兵沒有水喝,飢渴難耐,於是軍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別人攻打,自己就敗了。趁著山上混亂,張郃集結一群人開始進攻。馬謖集結主力人馬衝破了圍堵,一路奔回大本營,退回軍中,街亭失守。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軍令,違背了靠山靠水紮營的原則,孤軍上山,讓蜀軍失了北伐的最好時機,馬謖必須要為這件事情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開總結大會:異常痛心的看著被綁著的馬謖:「我選錯了你,你真讓我失望。」之後為了整肅軍紀下令將馬謖斬首。
死之前,馬謖上書給諸葛亮說:「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樣,這次我違背了您的指令,這讓軍法難容,您處罰我是應該的,我死而無怨,懇請丞相照顧好我家人。」諸葛亮老淚縱橫,心如刀絞,在馬謖死後將他兒子收為自己的義子。
孔明為什麼會選擇馬謖守街亭
無論是從北伐的目的還是從整肅軍紀,馬謖都必須要死,諸葛亮殺馬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殺掉馬謖能夠換取全軍繼續北伐的腳步,這筆買賣還是很划算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問鼎中原絕對不是要一直打到中原,因為曹魏的勢力太大了,這點諸葛亮很清楚,他知道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光復漢室只是諸葛亮的一個響亮的口號罷了,真正要是出去,連長安城的大門都不一定能見到,但是他還是堅持要北伐了。這首先是因為北伐能夠轉移國內矛盾,並且藉機能夠奪了李嚴魏延的權利,所以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同意魏延的子午谷的計策,北伐之路是諸葛亮的一步好棋。
司馬懿是一個好對付的人麼?肯定不是,它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是諸葛亮沒有派魏延趙雲或者是姜維而是選了馬謖。
我們都知道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之一,不管能力怎麼樣,人家忠心耿耿呀,他拍馬謖去就是為了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棋子,然後排擠魏延的人。有人說諸葛亮是一個心胸廣闊的人,但是看看他怎麼對待李嚴的。再加上馬謖表現的並不弱,他的計策平定了南中,反間計對付司馬懿,他對馬謖能夠守住接聽還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因此不在乎劉備死前的囑托。
在街亭失守之後,蔣琬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諸葛亮關於馬謖如何處置的問題,其實諸葛亮心裡也明白,魏延等人就等著這個機會呢,如果馬謖不死,難做的就是諸葛亮。
馬謖最後究竟有沒有被孔明斬殺
關於諸葛亮是否有斬馬謖的事情,很多人持有異議,當時馬謖戰敗回到大營之後就被人關押到了牢中然後押解回蜀中進行審判。關於揮淚斬馬謖的橋段最初開始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作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真實的諸葛亮和馬謖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在《向朗傳》中有關於這段歷史的描述,當時丞相長史是向朗,而馬謖跟向朗關係好。向朗知道馬謖沒有投案自首畏罪潛逃,被牽連免去官職,無所事事十餘年,一直到諸葛亮死候他的境遇才有好轉。還有就是馬謖死之前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讓他照顧好一家老小,而如果是諸葛亮斬的馬謖,馬謖完全有機會和諸葛亮當面說這一番話,這件事情從側面反映出馬謖是知道自己死前沒有機會和諸葛亮見面了,只能用書信託孤,他已經被押解回蜀中,在大軍班師回朝之前就會受到審判。
歷史上都知道馬謖死了,但是如何處死不知道,從《諸葛亮傳》和《王平傳》都寫出了這段歷史。馬謖傳中寫馬謖最後的結局是病死在獄中,所以他不會是死在諸葛亮手下。
綜合以上史料可以得出,馬謖雖然犯了大錯,但是諸葛亮愛才之心,不會親自動手,只是把他弄到了牢中,最後馬謖死在了那裡也不知道是不是會讓諸葛亮感到悲傷。馬謖死了之後,諸葛亮把馬謖的兒子視如己出,照顧他妻小,盡自己最後的義務來減少內心的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