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的四大金剛:替曹操南征北戰的四大著名將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麾下的四大金剛:替曹操南征北戰的四大著名將領

眾所周知,曹操麾下驍將如雲,卻沒有像「蜀漢五虎將」之類的說法。雖然陳壽在《三國誌》中將張遼、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併入一傳,且有「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評述,但由於《魏書九·諸夏侯曹傳》已將與曹操有血親關係的諸將列出,因此「五子良將」在曹營地位似乎還低一層次。不僅如此,張遼、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五人無論戰績、能力也參差不齊。那麼哪幾位是曹操麾下真正一等一的著名將領呢?本文根據史料分析,排出最為曹操倚重又戰功赫赫的「四大金剛」。

一、曹仁

曹仁字子孝,沛國譙人,為曹操堂弟。建安二十五年,拜為車騎將軍,進封陳侯,增邑至三千五百戶。黃初二年,拜為大將軍,後遷為大司馬。黃初四年去世,加謚號忠侯。

——戰績:初平四年,隨曹操破袁術,大有斬獲。征討徐州時,常督騎兵為前鋒,屢敗陶謙軍。興平二年,攻陷句陽城,生擒呂布部將劉何。建安三年,從征張繡,略城虜眾三千餘人。建安五年,在雞洛山擊敗袁紹部將韓荀,又劫掠並焚燒袁軍糧谷。建安十四年,代理征南將軍守江陵,抵禦吳將周瑜。建安十六年,代理安西將軍據潼關,在渭河南岸擊敗馬超;代理驍騎將軍,督七軍擊潰田銀叛軍。建安二十四年,任征南將軍、授假節,駐樊城,斬殺叛將侯音,後被關羽圍攻時誓死守城,並與徐晃內外夾擊退敵。建安二十五年,還屯宛城,與徐晃共破孫權部將陳邵。

——勇武:曹仁一生中最經典也最具挑戰的軍功,當屬對壘吳蜀兩位超級著名將領周瑜、關羽。雖然對陣初期均居守勢,但曹仁都咬牙堅持,並逐漸扭轉被動局面。尤其是江陵一戰,更最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他的非凡驍勇。當是時,魏將牛金被數千吳軍陣陣包圍,長史陳矯等在城上看到他們即將覆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盛,謂左右取馬來」。陳矯等人都勸曹仁:「賊眾盛,不可當也。即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但曹仁義無反顧,親率數十隨從出城直衝。當成功解救牛金等人後,曹仁發現還有人沒有突圍,又折返回陣,直至救出所有魏兵。這一戰使三軍不禁慨歎:「將軍真天人也!」曹操即轉封其為安平亭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攻樊城,當時漢水暴漲,於禁等七軍被淹投降。曹仁率數千兵馬防守,洪水只差幾尺就淹過城牆。「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三國誌·魏書九·曹仁傳》)全賴曹仁堅韌意志,守得徐晃救兵來到,樊城之圍得解。當然,曹仁之英勇是一貫的。曹操曾為張繡追擊,「軍不利,士卒喪氣,仁率厲將士甚奮」,最後擊敗了張繡。

——謀識:在魏將之中,曹仁屬識見過人。袁紹與曹操官渡相持時,派遣劉備攻掠數縣,多方也紛紛起兵響應。自許縣以南,官員百姓惶惶不安,曹操深感憂慮。曹仁認為,南方因為我軍眼前形勢緊急,勢必不能出兵救援,又加上劉備強兵壓境,因此背叛我們。但他指出「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曹操深表贊同,派曹仁率騎兵擊敗劉備,收復了全部叛縣。建安十年,曹操平定河北後,曾下令攻陷壺關,將城裡的人全部活埋,結果城池連月不下。曹仁提出,圍城必定要留一個門不攻,為的是給人留一條生路。如今宣告他們必死,勢必人人堅守,且壺關糧食儲備充足,進攻會傷亡慘重,圍困則曠日持久。「今頓兵堅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三國誌·魏書九·曹仁傳》)曹操聽從了他的意見,果然城內人投降。

——時評:對曹仁的評價,最有發言權的當數曹操。無疑曹操是經常表揚他的。在平定黃巾軍、迎漢獻帝劉協定都許縣後,「太祖器其勇略」,不讓他到郡中赴任,而以議郎的身份統領騎兵。曹仁的本傳中也先後出現「太祖壯之」、「太祖益壯之」,可見對其青眼有加。曹丕對曹仁也有好評。建安二十三年,曹彰北征烏丸之時,曹丕致書訓誡:「為將奉法,不當如征南邪!」而後人最有影響的評價,當數《傅子》中的那一句:「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賁、育即東周衛國的勇士孟賁、夏育,更關鍵的在於將張遼列其後,在魏將排行中實有一錘定音的意味。

二、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建安十年,封蕩寇將軍。建安二十年,拜為征東將軍。黃初元年,拜為前將軍,先後進封都鄉侯、晉陽侯,增邑至二千六百戶。黃初三年去世,加謚號剛侯。

——戰績:建安五年,與關羽同為前鋒解白馬圍,擊破袁紹軍。建安七年,隨曹操在黎陽討伐袁尚、袁譚,立有戰功。建安九年,率軍攻取趙國、常山,招降黑山孫輕等賊將。建安十年,攻破柳毅等遼東叛軍。建安十一年,攻討荊州,平定江夏郡諸縣。建安十四年,督領張郃、牛蓋平定氐六縣叛亂,斬殺陳蘭、梅成,授假節。建安十八年,與臧霸同為前鋒征濡須口,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東吳都督公孫陽。建安二十年,與樂進、李典守合肥,以寡敵眾,逼退孫權舉國之師。

——勇武:張遼是真正的常勝將軍。建安十二年,張遼隨曹操在柳城征討袁尚,忽與敵軍遭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親手將自己的大旗授予。張遼率軍出擊,大敗袁尚,斬殺烏丸單于蹋頓。建安十四年,在天柱山攻擊陳蘭、梅成,此山高峻陡峭,道路狹窄崎嶇,敵方築營其上。眾將認為,兵少道險,不宜深入攻敵。張遼指出:「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於是在山下安營,大敗敵軍。曹操稱:「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最展示張遼超凡武略和絕世英豪的,當數合肥大戰。建安二十年,孫權率十萬大軍進圍,張遼奉曹操密函決定主動迎擊。某天凌晨,他親率八百勇士直陷敵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並衝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大驚失色,吳將手足無措,只得逃上士丘,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交戰,孫權不敢動彈。及至望見魏兵甚少,才聚眾軍將張遼重重圍困。「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三國誌·魏書十七·張遼傳》)兩軍從早上殺到中午,吳軍士氣衰落,退兵修整營壘。孫權圍攻合肥十餘日,不能攻下,只能撤軍。張遼隨後追擊,竟差點抓獲孫權。此戰讓曹操大為讚賞,一年後巡視戰場,仍歎息良久。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功勳,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謀識:張遼無疑是足智多謀的良將。建安六年,張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準備退兵。張遼卻說:「這些天,每次我巡視圍城營壘,昌豨總注目凝視。而且他的士兵發射的箭日益稀少,一定是心懷猶豫,所以才沒有力戰。我想用言語試探一下,或許可以誘勸他投降。」果然,昌豨跟著張遼來見曹操受降。此後曹操責備張遼孤身冒險赴敵巢穴,稱非大將所為。張遼拜答道:「因為明公的威信著稱四海,我奉您的旨令,昌豨一定不敢加害於我,所以才如此做。」建安十三年,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半夜營中火起。張遼對左右說:「不可驚動。這不會是全營皆反,必是叛變之人想製造混亂動搖軍心。」(《三國誌·魏書十七·張遼傳》)於是傳令軍中,不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率親兵數十人,守立軍營中央。不一會兒軍隊就安定下來,即時擒獲首謀者,將其斬首。

——時評:對麾下諸將,曹操之於張遼可謂青眼有加。建安十年,曹操表漢帝,稱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更難得的是,張遼建功回返,曹操曾兩番親自出迎:一是建安十年,張遼收復東萊諸縣後還鄴城,「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即和他同乘一輛車;二是建安二十四年,張遼與曹操在摩陂會師,「遼軍至,太祖乘輦出勞之」(《三國誌·魏書十七·張遼傳》)。這番殊榮,除夏候惇曾有一次同車、徐晃曾有一次被迎外,在魏將中無人可與並列。黃初二年,曹丕會張遼於建始殿,親問昔日破吳情景,歎息道:「此亦古之召虎也。」張遼患病,曹丕命人迎他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親臨探望,執張遼手,賜以御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給御食。即使是病張遼,也讓孫權忌憚不已。黃初三年,孫權復叛,知張遼臨江駐防,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陳壽在《三國誌》中將張遼列為「五子良將」之首位。

三、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建安十二年,封橫野將軍。建安二十年,封平寇將軍。黃初元年,拜為右將軍,先後進封逮鄉侯、楊侯。黃初七年,增邑至三千一百戶。太和元年去世,加謚號壯侯。

——戰績。建安元年,擊敗卷縣、原武叛軍。與史渙在河內斬殺眭固。建安五年,與史渙率騎兵在故市截燒袁紹輜重。建安十三年,隨曹操出征攻中廬、臨沮、宜城地,又與滿寵在漢津征討關羽,與曹仁在江陵抗擊周瑜。建安十五年,隨夏侯淵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斬殺賊首商曜。建安十七年,與夏侯淵平隃麋、鄜、夏陽叛軍,斬殺梁興。建安二十年,解將軍張順之圍,攻克陳福等三十餘屯。建安二十三年,擊敗蜀將陳式,確保曹軍後方通道,授假節。建安二十四年,以聲東擊西戰術擊敗關羽,解樊城之圍。黃初元年,與夏侯尚擊潰蜀將劉封,與曹仁攻克吳將陳邵駐守的襄陽。黃初七年,與司馬懿擊敗吳將諸葛瑾。

——勇武。充分體現徐晃英氣逼人的是與蜀軍的數次對抗。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回師鄴城,留徐晃和夏侯淵在陽平抵禦劉備。劉備遣陳式等十餘營士兵截斷馬鳴閣道,徐晃獨自率兵擊敗他們,「賊自投山谷,多死者。」馬鳴閣道為兵家必爭的漢中咽喉要地,曹操稱「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三國誌·魏書十七·徐晃傳》)。徐晃畢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力挫關羽,此役在三國史上有扭轉乾坤的價值。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樊城圍攻曹仁,並水淹魏營七軍,降獲於禁,俘殺龐德,一時間聲勢「威震華夏」(《三國誌·蜀書六·關羽傳》)。曹操遣徐晃救援,然「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徐晃便在陽陵陂屯駐,假裝修建一條大溝塹,顯示要截斷敵軍後路之勢。關羽見狀,燒掉營壘撤走。隨後徐晃步步為營,在離敵包圍圈三丈遠的地方紮寨。待與曹軍十二營兵力會合後,徐晃明攻圍頭駐軍,卻悄悄進襲四塚。關羽親自率步騎五千人與徐晃交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投沔水死。」可見此戰關羽十分狼狽。曹操歎道:「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三國誌·魏書十七·徐晃傳》)他認為樊縣、襄陽被圍困的程度比戰國時莒縣、即墨還要嚴重,「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謀識。徐晃之智,在與關羽的爭鋒中已顯示的淋漓盡致。當然,此類事例還不少。建安九年,曹操利用袁紹死後袁譚、袁尚相爭的矛盾,北上攻打冀州。易陽縣令韓范假意投降又據城抵抗,曹操遣徐晃前去圍剿。徐晃並未一味強攻,而是寫了封信陳明利害,韓范遂以全城投降。隨後徐晃對曹操說:「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來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建議以招降易陽以昭示各城,並被採納。建安十六年,曹操在潼關遇馬超阻擊,曾問計徐晃。徐晃認為馬超沒有謀略,主動要求統率精兵作先鋒,渡過蒲阪津截擊對方,果然擊敗了馬超。

——時評。建安二十四年,徐晃凱旋摩陂,曹操親自出營七里迎接,並設宴慶賀。他舉杯慰勞徐晃:「保全樊縣、襄陽,是將軍您的功勞啊!」時諸軍雲集,曹操巡視各營,不少士兵出陣圍觀,唯徐晃部下「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曹操歎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三國誌·魏書十七·徐晃傳》)。而徐晃生性節儉謹慎,統率軍隊作戰總遠遠派出偵察,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與敵交戰,一旦形勢有利就乘時追擊,以致麾下士兵經常無暇吃飯。在陳壽《三國誌》中,徐晃被列入「五子良將」。

四、張郃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建安二十年,封蕩寇將軍。黃初元年,拜為左將軍,先後進封都鄉侯、鄚侯。太和二年,增邑至四千三百戶,拜為征西車騎將軍。太和五年,被飛矢擊中身亡,加謚號壯侯。

——戰績。建安九年,隨曹操攻克鄴城,大敗袁尚。建安十年,隨曹操在南皮消滅袁譚勢力。建安十二年,征討管承、陳蘭、梅成等人。建安十六年,隨曹操出征擊敗馬超、韓遂,圍攻安定並降服楊秋。建安十九年,隨夏侯淵擊敗馬超,並平定宋建叛亂。建安二十年,進至巖渠,被張飛擊敗。建安二十四年,與劉備隔漢水相持,授假節。黃初元年,隨曹真平定胡羌。黃初四年,渡江攻取洲上屯塢,擊敗孫盛主力部隊萬餘人。太和二年,敗蜀將馬謖戰於街亭。

——勇武。張郃一生惡戰頻繁,但最猛烈的一次對抗是與蜀將張飛過招。張郃在漢川「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三國誌·蜀書六·張飛傳》)。張郃此後屯駐廣石,劉備率精兵一萬餘人,分作十部,乘夜猛攻張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雖然兩戰均處劣勢,但張郃也充分體現其堅韌。特別是夏侯淵戰死後,魏軍一度驚慌失措。張郃受命危難之際,「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三國誌·魏書十七·張郃傳》)可以說,張郃在大廈將傾時力挽狂瀾,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當然,張郃對蜀軍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來自街亭之戰。當是時,「好論軍計」的馬謖依南山險阻紮營,張郃斷絕其水道,率軍進攻,大敗蜀軍,並一舉收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為此魏明帝下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

——謀識。張郃是曹營極富謀略的將材。早在袁紹麾下時,他就預見曹操將襲取烏巢糧草,建議率軍從速加以解救。諸葛亮二出祁山後猛攻陳倉,魏明帝召張郃西進抵禦,行前曾問:「等將軍到達,諸葛亮會不會已經攻取陳倉?」張郃知道蜀軍糧食供應無法保證,不能久攻,回答道:「在臣沒有到達時,諸葛亮就已經退兵了。屈指計算蜀軍的糧食,不夠吃十天的。」張郃日夜兼程,進軍南鄭,諸葛亮果然已退走。

——時評。陳壽稱「張郃以巧變為稱」,並居「五子良將」之列。在《三國誌·魏書十七·張郃傳》中還借郭淮之口贊曰:「張將軍,國家著名將領,劉備所憚」。不僅如此,文中認為張郃用兵熟習戰術變化,善於安營佈陣,「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一個讓劉備、諸葛亮皆憚的將領,自然非等閒之輩,而為曹操所器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