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當屬既是兵家英才又是文壇大家的一代梟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當屬既是兵家英才又是文壇大家的一代梟雄!

在東漢末年的亂世,曹操蕩群雄,稱雄海內。因為他,百萬流民得到安居;因為他,君主不再奔走逃亡;因為他,多少文人墨客能夠續寫華章。他敢為人先,他移風易俗,他弘揚文化,他有大功於天下。

一、匡世雄才

曹操從小就憤世嫉俗,任俠好義,凡事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雖頑劣,但孝順父母,不貪財,被當時知識階層的領袖橋玄認為是「濟世安邦」之才,素以知人聞名的許子將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公元175年,二十歲的曹操被推薦為孝廉,開始了仕途之路。由於朝中有人,不久就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負責治安)。他嚴明法紀,制「五色棒」,很快就使當時首都洛陽的治安狀況得到了改觀。

公元184年,黃巾農民起義爆發,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參與鎮壓農民起義。由於屢立戰功,曹操被陞遷為濟南(今山東濟南)相。在去濟南的路上,曹操目睹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景,堅定了他「濟世安民」的決心。到任之後,首先整頓吏制,對貪官污吏堅決打擊,一口氣奏免逮捕了八個縣長,並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接任;接著嚴厲打擊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的豪強地主;又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使濟南地區社會秩序很快安定,生產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逐漸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公元188年,軍閥董卓率軍進入都城洛陽,獨攬大權,廢立皇帝,隨便殺人,實行恐怖統治,又縱兵搶掠,於是天下大亂。曹操痛恨董卓的殘暴,不顧董卓的極力拉攏,逃回家鄉,「散家財,合義兵」.以匡復天下為己任,積極組織參加了對董卓的討伐戰。

公元192年,經過多年打拼已經有了一定實力的曹操採用「挾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謀略,親自到洛陽朝見這時連吃飯都成問題的皇帝,隨即請漢獻帝劉協遷都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又興辦軍屯、民屯,招撫流民,不僅解決了軍隊糧食物資的供給問題,而且使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還積極興修水利、清查戶籍、鼓勵農桑,又頒布法令,降低稅收,防止豪強兼併,採取各種措施,努力恢復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使飽受戰爭破壞的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

為完成「匡復天下」的抱負,曹操求賢若渴,先後三次頒布(求賢令》,打破世俗觀念,敢為人先,不拘品行,唯才是舉。又傾心結納,禮遇有加,使他手下謀士參謀如雲、戰將如雨,奇人異士色彩繽紛。

與此同時,曹操不斷秣馬礪馬,南征北戰,陸續消滅了北方的各種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在南下統一的戰爭中,曹操雖然遭到孫權、劉備聯軍的頑強抗擊,在赤壁(今湖北蒲忻縣境,長江南岸)之戰中慘敗,但他力挽狂瀾,很快穩定了局面。同時。加強了對中央政權的控制,又著力經營北方經濟,很快使控制區域的綜合實力大為增強,為最終「三國一統」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有人勸他當皇帝時,他說:「我是為平定天下才出來做官的。假如沒有我這個人,現在還不知有多少人趁亂自稱帝王呢!我當了丞相,已經是最大的官了,早已超過我本來的願望了。」「假如上天選中我,我只願做周文王」。公元220年,曹操病逝。臨終前仍然不忘統一大業,在遺囑中他寫到:「天下還沒有安定,沒有恢復應有的秩序」,「要繼續實行屯田,富國強兵」。

二、兵家英才

曹操一生戎馬倥惚,為統一天下,經常四面出擊,大小戰陣經歷無數,有許多都稱得上經典之戰。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公元200年,袁紹統帥大軍十萬進攻曹操,想一舉消滅曹操的勢力。當時曹操的全部力量只有兩萬正規軍,另加些民兵。但曹操在戰略上藐視敵手,在戰術上採用正確的謀略,在官渡戰前的白馬(今河南滑縣)之戰中,聲東擊西,斬顏良、誅文丑,挫袁軍銳氣。接著在與袁紹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艱苦對峙後,曹操抓住了機遇,大膽採用謀士參謀許枚的燒糧計,親率步騎兵五千人,深入敵後,偷襲袁紹軍的糧食、物資中心。當袁紹守將據營死守,而袁紹援兵將至的時候,曹操又以破釜沉舟的勇氣,督率將士拚死一戰,斬將燒糧,動搖了袁紹軍心。袁紹還想趁機攻破曹操防線,結果又中曹軍埋伏,袁軍澳散,袁紹只帶著十多個騎兵,逃回黃河以北。這一戰,曹軍大獲全勝,殲敵七萬多人,一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曹操以身作則,治軍有方。一次,在行軍的路上,他騎的馬受驚踩壞了路邊的莊稼,按照預先規定的行軍紀律,是要砍頭的。曹操知道誰也不敢殺他,為了嚴肅軍紀,不管真的假的,拔出佩劍就要自殺,嚇得身邊的文臣武將慌作一團。還是他的謀士參謀郭嘉給了他一個合理而可行的台階。郭嘉說:「孔聖人的《春秋》有『法不加於薄』的說法,主公現在統帥大軍,重任在肩,怎麼能自殺呢?」曹操於是順水推舟,斷髮代首,傳令三軍。古人斷髮是大逆不道的事,因為那時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非常寶貴的東西。可想而知,這次行軍對百姓是秋毫無犯了。曹操既取信於自己的將士,又贏得了民心,與當時動不動就騷擾百姓,或橫徵暴斂的其他割據勢力相比,曹操能不成功嗎?

曹操常常採取出人意表的方法來改變不利的局面。公元192年,曹操討伐割據勢力呂布,中計受傷,士氣低落。曹操於是施展詐死計,誘使呂布來攻,一戰使呂布損兵折將,大敗而回,挽回了不利的局面。公元195年,曹操攻打割據勢力張繡,為了兵行神速,搶得先機,曹軍三天沒有喝到水,士氣低落到快要潰散的地步了。這時,曹操靈機一動,在馬上指著前面說:「我以前來過這裡,前面有一片梅林,我們加快行軍,到了那裡找不到水,也可以以梅止渴。」將士一聽,口舌生津,煩渴消減,加快了行軍速度。曹操一句話,解除了部隊潰散的可能。曹操洞察入微,因勢利導,機智過人,真是兵家的英才。

三、文壇大家

曹操小時候是個出了名的頑劣少年,尤其擅長惡作劇。但步入社會後,面對黑暗的現實,他預感到時代的變化,開始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始終「手不釋卷」,「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特別是兵家著作必定通讀,還節選精華,編成了一部《兵法接要》;又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和感悟,把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縮編成十三篇,並進行了註解。稱為《孫子略解》。

青少年時期養成的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良好習慣,而且能歷三十年堅持不懈,不僅成就了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同時,也使他成為一代文學大家。

曹操年輕時,就以「能明古學」著稱。步入仕途後,還因通古學之精要,而被調到皇帝身邊工作,為他以後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曹操一生博學多才,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擅長書法、圍棋,通曉音樂歌舞,還對機械製造和工程技術略懂一二。特別是在文學上的造詣,使他成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安文學的代表,流傳至今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四言詩和散文,有許多名篇、名句膾炙人口。他的四言詩內涵豐富,氣勢雄渾,慷慨蒼涼,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歷史,也反映了他「憂國優民」的思想,表達了他「濟世安民」的心願,更表達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壯志未酬的悲涼。他的散文結構簡潔而不拘泥形式,表達明快而注重內涵,意到筆隨,言簡意賅。他用政治家的氣度領導文壇,用才華橫溢的作品引領文風,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曹操傲視天下,懷肅清寰宇之志,有一統天下之心,金戈鐵馬,號角聲聲,多少英雄歸附,多少豪傑嚮往。魯迅評價曹操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說他「有大功於天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