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袁紹和袁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兩個人在巔峰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最後完成統一的可能,董卓曾經說過「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意思是說,只要幹掉袁紹、袁術、劉表和孫堅,董卓就能控制天下。
等到董卓死後,天下局勢有了變化,在形成三足鼎立之前,基本上是袁術佔據淮南,劉表佔據荊州,袁紹佔據河北,曹操佔據山東,能夠爭霸的不外乎這些人,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實力很強,就連一生不服人的曹操都說:「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
而袁術後來更是直接稱帝,如果兩個人聯合起來,直接夾擊曹操,袁氏一族統一天下也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兄弟之間反目成仇、窩裡鬥的事情在我國古代也是多次上演。
在三國後的一千多年後,老袁家又出了這一檔子事,權當看笑話了,這個袁家是袁世凱家,袁世凱在家中也是庶出,並且被過繼給了叔父,後來憑著自己的本事在外面闖出了一片天地。
但是他的嫡出哥哥袁世敦,卻始終看不上袁世凱,當時袁世凱把袁世敦調到自己管轄的山東,就是給他一條出路,結果袁世敦在鎮壓義和團的時候清剿不力,被朝廷罷了官,回到老家的袁世敦對袁世凱十分怨恨,在家族裡公然抨擊袁世凱,後來袁世凱的母親去世後,袁世凱已經全國軍政大員,就連慈禧都很忌憚,為了拉攏袁世凱,特意恩賞袁世凱的母親為正一品封典。
在當時,袁世凱就想讓母親風光大葬,結果袁世敦作為嫡長子,堅持以袁世凱的母親為小妾,不讓其入袁家祖墳,據說袁世凱給袁世敦下跪,都沒能讓袁世敦讓步,最後袁世凱只能將母親另選了一塊墓地,從此袁世凱再也沒回過老家。
這也是親兄弟之間的恩怨。
袁術和袁紹也是真正的親兄弟,在古代時期都講究血緣關係,作為汝南袁氏,兩個人卻沒有聯合起來,想來也是袁氏家族的悲哀。
袁紹雖然比袁術大一點,但是卻是庶出的,後來又過繼給伯父,而袁術是嫡出,相比於袁紹地位更高,就因為這個出身,兩個人從小就是明爭暗鬥,最後一直鬥到不可收拾。
相比於袁術,袁紹好像更帶點腦子,也比袁術成名早一點,袁家的長輩也都喜歡袁紹,作為嫡出袁術自然不服氣了,打心裡就對袁紹很牴觸。
兩個人第一次針鋒相對是在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時,推選盟主的時候,以當時的影響力來說,袁紹影響力最大,口碑最好,因此大家都推袁紹,當然,袁紹最大的資本並非是智商,而是四世三公袁氏家族的身份。
既然袁紹是以家族而被推選出來的,那為什麼不選嫡出的袁術呢?這正是當時袁術心中的困惑。
這種感覺,縱橫是十分瞭解的,小學的時候,班裡選舉班幹部,我以為以我的人品、能力、人緣,當一個班長或者中隊長,還是易如反掌的,結果選來選去,連個勞動委員都沒選上,MD,當時我的心態都爆炸了,所以我深知當時袁術的內心所想。
當然,我在學校的時候,也沒有很硬氣,沒選上也就算了,有一個和我一樣心態的同學大概是心態比我炸的還厲害,下午家長找到了學校,大鬧校長辦公室,我兒子這麼優秀,憑什麼不給個官當?
後來,班主任特意給他安排了一個副班長的官當。
袁術估計就和我這位同學一樣,心態爆炸了,當時各路軍閥的面,把袁紹的老底都揭了出來,說自己才應該當這個盟主,袁紹雖然當時忍住沒有發飆,但是兩個人之間關係已經起了隔閡。
關東聯軍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各懷鬼胎,持久沒有做出一些成績,作為盟主的袁紹,自然是要想點計策了,結果袁紹智商不是很在線,想出一個以毒攻毒的策略,董卓之所以能在長安作威作福,就是因為把持了皇帝,我們乾脆立個皇帝得了。
以為想出驚天計策的袁紹還特意詢問袁術的意見,當時的袁術早就有自立為王的打算,因此對袁紹的計策熱潮冷風了一遍,兩兄弟正式翻臉。
當時袁紹玩了一個近交遠攻的策略,與曹操結交,打算北上攻打公孫瓚,南方挑起事端,並且派人前去接收江東,也就是孫堅的地盤,孫堅依附於袁術,袁術自然幫助抵擋。
搞來搞去就形成了,以袁紹為核心的外加曹操、劉表形成的軍事聯盟,和以袁術為核心,外加公孫瓚、陶謙形成的軍事聯盟,兩方大打出手,公元192年,袁紹與袁術正式開戰,袁術請求公孫瓚與陶謙來助陣,最後的結局是,袁紹與曹操大破以袁術為首的聯軍。
經過一系列的鏖戰,最終劉表搞死孫堅,曹操吞併了陶謙的徐州,打的袁術東逃西竄,成為淮河以北,黃河以南最有實力的軍閥,袁紹最後吞併了公孫瓚的地盤,形成淮河以北最有實力的軍閥。
由此可見,兩兄弟之間的矛盾有多大,袁術曾經寫信給公孫瓚,說袁紹不是袁氏子孫,說他是家奴。
當然,就政治智商來說,袁術還是欠缺了點,還稱帝,結果成了眾矢之的,遭遇眾叛親離後,最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還是想到了自己的大哥,在去之前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大意就是說,天下大亂,袁氏是受天命統治天下,你現在最強,我服你了。
袁紹同意接納袁術,結果半路被曹操攔住,最後只能窩囊在壽春,時刻面臨來自北方曹操與南方孫策的軍事壓迫,臨死之前,袁術還嚎了一嗓子:"袁術怎麼會到這個地步!"然後吐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