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網小編瞭解讀者都很感興趣蜀漢後期人才,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時人語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後有張(張翼)、廖。「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但歷史上廖化的能力並不平庸。
三國時期,魏蜀吳分江山,可是各個國家中間力量懸殊。就整體實力來講,蜀漢可以被認為三個國家裡邊整體實力較弱的一個,首要,領土面積小,次之,軍事實力也談不上強。在《三國演義》裡,「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對蜀漢沒人能用的最直觀的描繪。
或許有些人會抵制之上說法,原因便是五虎上將以後,也有魏延、姜維等。的確,魏延是在歷史上確實記載的一員大將,對於姜維,儘管也是英勇善戰之才,但大夥兒不必忘記了,姜維並不是真實的蜀漢當地人,只是曹軍降將。那麼,難題就來了,為什麼蜀漢一國,來到中後期出不來將軍大將呢?細細地思考下,原因實際上令人深感唏噓。
蜀漢無將軍,第一個的原因便是戰爭造成武將很多外流。例如襄樊和夷陵兩次對決,蜀漢喪失大量文武將才,例如關雲長、馮習、張南、劉寧這些,這種卓越人才要不陣亡,要不降魏。來到中後期,儘管有年青一輩發展起來了,可是相對先人而言,在智謀上稍遜許多,不成大事者,像諸葛瞻、黃崇等。
首先蜀漢所在位置的難題,它是客觀性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那時候,蜀漢頻繁被稱作是蠻夷之地,物質條件差,文化內涵也不太好,人口數量相較別的2個國家,也顯著要少許多 。尤其是在蜀漢亡國的情況下,人口數量不上百萬。人口數量少,也就造成 了卓越人才少,將軍大將也是屈指可數。
其次蜀漢大將本來不多,但大多數卻早逝。劉備入川前,基石在荊州市,可呂蒙拿到荊州市後,本地士兵迅速被收歸,關雲長大軍基本上蕩然無存。以後,趙雲戰爭遇刺,關平黃忠病故,黃權撤兵曹軍。到此,蜀漢初期精銳早已寥寥無幾了。
最終,三國劉備整體實力日漸壯大的情況下,內部分化成四大派系:原從派系、荊州市派系、東州派系和益州派系。但益州一派,一度遭受荊州市派系施壓,因此,這一派系的子女非常少想要為蜀漢賣命,也是有許多 卓越人才壓根就沒法被破格提拔起來,尤其是武將卓越人才層面。
從而,蜀漢中後期能用的人非常少,三國諸葛亮縱使回天之力,也沒法扭轉局勢,蜀漢最後在所難免的邁向亡國。
景耀六年(263年)十一月,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擊敗,後主劉禪投降,於是與姜維等到涪縣向鍾會投降。景元五年(264年)春,廖化與宗預一起向內遷移前往洛陽,在中途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