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被殺後其父講了什麼話竟然讓曹操面紅耳赤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楊修被殺後其父講了什麼話竟然讓曹操面紅耳赤

曹操為何殺楊修,不是才華惹的禍

是因為他捲入了皇權立儲之爭

陝西省勉縣周家山鎮柳營村,有一個叫黃泥崗的小山坡。據當地人說,這裡埋葬著三國楊修,曾立有墓碑一通,碑上書寫「漢主簿楊修之墓」,是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隨著歲月侵蝕,墓地已難以尋覓。只有滔滔奔流的漢江,還在述說那段往事。

楊修,三國曹操的謀士參謀,出生於官宦世家。《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從楊修的曾曾祖父楊震到父親楊彪,皆為四朝太尉,並且都以忠直而聞名。尤其楊震是有名的「四知太守。」(部下送禮,言只有你我知道。楊震說:何為你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楊修自幼聰慧好學,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三國誌》《曹植傳》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當時曹操軍國事繁,楊修負責內外之事,所辦結果事事合意,曹操非常滿意。對楊修的才華,曹操也曾自歎不如。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就繪聲繪色地渲染了楊修的才華。

其一:「楊德祖(楊修)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楊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後,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建成以後,他說:「門裡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是嫌門開大了」。

其二:「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曹操撫掌大笑。

其三:「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鎣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歎曰:『我才不見卿,乃覺三十里』」。魏武王曹操曾經從曹娥碑下路過,楊修跟隨著他。看見碑的背面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鎣臼」八個字。曹操就問楊修:「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曹操說:「你先不要說出來,讓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他叫楊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寫下來。楊修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一個『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一個『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個『辭』字:這就是『絕妙好辭』。」曹操感歎地說:「我的才力趕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其四:「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操知狀,於此忌修。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曹操率軍攻打劉備的漢中之地。劉備兵強馬壯,又憑險拒守,曹軍久攻不下。曹操心中躊躇:退兵吧,無功而返,等於前功盡棄;繼續攻打吧,一時又打不下,而且糧草也快用完了。曹操一邊吃著雞,一邊思索。正在這時,來人請示,今晚軍中的口令用什麼?恰好曹操見盤裡剩有雞的脅骨,便隨口道:「就叫雞肋!」口令傳下去了,主簿楊修便開始打點行裝。有人問道:「主簿為何要收拾行裝?」楊修說:「丞相已使用『雞肋』為口令。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可見丞相不久定會退兵。」大家覺得有理,便也都著手收拾行裝。操聞知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曹操妒忌楊修的才華,怕後患無窮,以擾亂軍心為由,殺掉楊修。《三國演義》詩云:「聰明楊德祖(楊修),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綿帛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三國君王,曹操以雄才大略排第一。在他的麾下,謀士參謀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如屢獻奇謀的郭嘉,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於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華而遭曹操忌殺的。實際上,還是因為楊修捲入了皇權立儲之爭,犯了大忌。此事見諸於裴注引《典略》云:「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內外,事皆稱意。自魏太子以下,並爭與交好。又是時臨菑侯植以才捷愛幸。……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自小聰慧,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建安「三曹」。曹植才10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他思路敏捷,每被曹操提問,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再加之性情率真,很討曹操的歡心。還不懼討伐征戰,多次陪曹操出征。曹操曾有意把世子之位傳於曹植。

楊修也是把寶押在曹植身上,不僅與曹植來往親密,還暗中傳授曹植如何應對曹操的考察。據說曹操曾想試試兒子曹丕和曹植的應變之策。一天,曹操命令他倆各自走出鄴城門。但暗地裡派人分付把守城門的官吏,決不能放他們出城。話說曹丕先到,把門官吏當場勸阻不得外出,曹丕無奈,只好退了回來。曹植問楊修咋辦?楊修說:「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曹植走到城門時,也同樣被門吏阻擋。曹植訓斥道:「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馬將門吏殺掉出城。於是,曹操覺得曹植真有才幹。

  後來有人密報曹操:「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曹操從此對楊修懷有戒心。為了讓曹植在立儲中勝出,楊修專門為曹植準備了十餘條應對之策。曹操每以軍國大事問曹植,曹植對答如流。後來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了楊修為曹植擬定的應對之策,並原原本本告訴曹操。曹操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表達了對楊修的強烈不滿。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歎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看來,立儲為國之大事,楊修觸碰了這條高壓線。曹操才動了殺機,殺掉楊修。楊修臨死前歎息道:我本來就知道自己早晚會死的。

一代俊才楊修死於曹操之手。後來,曹操見到楊修的父親楊彪,關切地問道:「楊公為什麼變瘦了?」彪答道:「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意思是即恨自己沒有管教好兒子,又思念疼惜自己的孩子。曹操聽之面紅耳赤,無言以對。為了彌補愧疚,曹操給楊彪送了很多珍貴的禮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