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隱藏最深的智者是誰?諸葛亮都時常向他請教,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四川成都南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武侯祠,是後人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造的祠廟。作為諸葛亮的主公,劉備在其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他們是蜀國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十四個文臣。
這十四個文臣,分別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這十幾個文臣,都曾對蜀漢的創立與發展作出過很大貢獻。其中的楊洪,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堪稱是蜀國隱藏最深的智者。
楊洪,生年不詳,卒於公元228年。楊洪祖籍犍為武陽,即如今四川彭山縣一帶。他原先是益州軍閥劉璋的手下官吏,劉備奪取益州後,楊洪歸順劉備,在犍為太守李嚴手下擔任功曹之職。
李嚴為人好大喜功,不顧當時益州兵火方息、民力疲憊的實際情況,為了打造個人政績,大興土木,整修郡城,不久後又試圖鑿通天社山,「欲徙郡治捨」,另行建設郡城新址。楊洪認為他這樣做是以私廢公,經常對他進行勸阻,但李嚴置若罔聞,楊洪不肯與李嚴同流合污,憤而請求辭職。李嚴於是把他推薦到成都擔任蜀部從事。
丞相諸葛亮慧眼識人,看出楊洪胸藏錦繡,見識不凡,每每遇到大事難題,都會向他請教。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間,劉備發起與曹魏的爭奪漢中之戰。
戰事進行過程中,一度陷入膠著狀態。劉備在曹魏強大的兵力壓力面前力不從心,派遣使者來到成都向諸葛亮求援,要求他緊急調派大批援軍。一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此時卻沒了主意。漢中爭奪戰固然重要,但益州基地乃是蜀漢的根本,也必須屯駐重兵,到底該怎麼辦?
諸葛亮於是向楊洪請教,楊洪問清原委後,果斷建議,諸葛亮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傾巢出動,調動所有力量支援漢中。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諸葛亮這才下定決心,調動大軍支援漢中,最終劉備才得以成功取得漢中之戰的完勝。諸葛亮至此對楊洪心服口服,每逢蜀漢有重大難題,治國用兵還是選將用人,都會虛心向楊洪請教。
楊洪還在關鍵時刻出手,為蜀國剷除心腹大患,挽救了蜀國。章武二年(222年),經歷了夷陵之戰慘敗的劉備,心力交瘁不堪重負,在白帝城永安宮身染重病。丞相諸葛亮得知後,急忙動身離開成都,星夜兼程趕赴白帝城。
就在此時,蜀國成都附近的心腹重地漢嘉郡,發生了叛亂。漢嘉郡太守黃元,性情桀驁不馴,一向與諸葛亮不和,二人關係緊張。聽說劉備病重不起,黃元生怕諸葛亮全面掌權後,會對他不利,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叛亂,殺奔成都。
當時蜀國的主力部隊,基本都屯駐在漢中和白帝城,防備曹魏與東吳,成都佈防兵力寥寥無幾,防守空虛。而威望素著的丞相諸葛亮又趕赴白帝城處理劉備後事,成都城中只有少不更事的劉禪,連一個主持大局之人都沒有。即使派人去請回諸葛亮坐鎮,再等他回到成都只怕大勢已去。
危急時刻,楊洪挺身而出,擔當起抗擊叛軍和保衛成都的大任。他當機立斷,「洪即啟太子,遣其親兵,使將軍陳曶、鄭綽討元」,讓劉禪出動拱衛皇宮的禁衛親兵,出擊平叛。
楊洪智計過人,他不僅想要保住成都,而且要把叛軍一舉殲滅。他料定黃元必定不敢在益州久留,而是想順江東下投奔東吳,做出了一招非常大膽的佈置:蜀軍沒有留在成都守株待兔,而是主動出擊,來到黃元東下的必經之路南安峽口設下埋伏。
黃元果真如楊洪所料,一頭扎進埋伏圈,被蜀軍全殲,一個也沒跑得了,黃元也被生擒。楊洪立下大功,被封為關內侯、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可惜楊洪如此能幹,卻知者甚少,堪稱蜀漢隱藏最深的智者。